张家奇,王 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高等农业院校探索精细化学生资助管理机制的对策研究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例
张家奇,王 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随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形式的不断丰富,高校应科学制定精细化的资助政策,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工作立足点;构建多维资助模式,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对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生资助;精细化;内涵;资助育人;文化培养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始迈向均衡发展阶段,建立一个“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的“精细化”发展模式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着眼点,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与其他院校相比,高等农林院校贫困生比例偏高。据对2014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个学院贫困生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9.45%。一般贫困、贫困、特别困难三类学生数分别占贫困生总数的38.10%、40%和21.9%。与黑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贫困学生比重较大。
针对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贫困生比例高的问题,学校提出了采用精细化的资助管理机制解决日益突出的问题。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可以创新资助工作形式和内容,有效整合资助资源,使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对解决农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数据化,客观评定学生的贫困程度
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贫困等级的认定尚未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是制约全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瓶颈性难题。学校针对困难等级界限模糊,认定因素单一,缺乏客观性以及认定名额按比例分配,认定工作存在局限性等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以学生基本情况为主的贫困生认定量化等级评价体系。通过细化贫困生认定因素和科学的数据分析,贫困生认定工作效果显著提高。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基础上的个性化认定,建立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关键指标相关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客观评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化。
(二)实现勤工助学资助工作的转型,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具体资助工作提出细化要求。学校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加以规范,不断优化调控,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控性和实效性。首先明确设置了以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和锻炼学生能力为主的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其次,强化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明确了招聘单位和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最后,细化了勤工助学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和工作备案录,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更规范
目前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相比较而言,学生对自己申请贷款所能享受的利益比较了解,而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关注不够。二是贷款学生对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贷款给心理上造成压力和负担。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学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网站,做好信息沟通、专业信贷咨询和心理疏导。加强了学生、学校与银行间的相互沟通,秉承为学生服务和方便银行的原则,及时反馈学生的建议。
中共中央16号文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高度重视育人导向,把关心和教育学生作为贯穿整个资助工作的主线,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荣誉感,树立责任意识。
(一)学生资助工作融入文化培养,实现教育引导的工作目标
学校重视对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教育学生资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或施舍,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全校农村籍贫困生占贫困生总人数49.94%。为此,学校将励志文化渗透到资助工作中,资助形式由“给予型”向“励志型”、“自强型”转变。学校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自觉情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道德品格修养。
(二)以需要为原则,丰富资助形式,全力构建资助育人体系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以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五个一点”,一是“奖”一点。学校主要依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向学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二是“贷”一点。学校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560.522万元。三是“争”一点。学校不断挖掘助学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四是“补”一点。设立学生资助专项经费,采取多种形式“补”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是“挣”一点。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基本上解决了学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
随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形式的不断丰富,高校应科学制定精细化的资助政策,构建多维资助模式,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文化培养为保障,以需要为原则的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向辉,杜汇良,张春生.以需要为原则构建学生资助体系——清华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0 (10).
[3]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4]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5]韩廷斌.国家全力构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