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作品中的隐喻象征
——一以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2015-07-14 14:14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9期
关键词:艾米丽福克纳短篇小说

丛 钊

吉林医药学院

福克纳作品中的隐喻象征
——一以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丛 钊

吉林医药学院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大特征就是充分运用各种隐喻象征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思想。丰富的隐喻内涵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理解其作品中的隐喻内涵能够使读者更好的领会福克纳短片小说的精妙之处。本文将以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探究了隐喻象征的写作手法在其作品中的应用。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隐喻;福克纳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所构建的的神话王国被称之为“约克纳帕塌法县”,这是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边界的一个小县城,这里到处是长满矮松的山丘和一望无际的黑土。这片土地是福克纳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表现了他对美国南部这篇故土深深地眷恋和依赖。为了达到揭示人物性格,探索深层社会问题的艺术效果,福克纳运用了宗教象征、神话模式等手法在作品中进行隐喻。

1.隐喻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最初,隐喻的最基本含义被作为修辞研究的范畴,隐喻不同于直接的修辞手段,它是一种非直接的、扭曲词语常规意思的语言或思维形式。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表达的是一种不同于明喻的对比关系,隐喻指的是用某一个词汇来代替本来的词汇,但两者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1]。由于隐喻能起到其他直接写作手法所无法达到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大量作家在创作时频繁的使用隐喻的写作手法。

2.福克纳作品中隐喻象征写作手法的运用

福克纳在其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中,频繁的使用各种象征隐喻刻画人物和故事场景,隐喻不仅使福克纳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福克纳所刻画的南方社会各个阶层人物性格。福克纳通过借助宗教、神话、自然世界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象征来表述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细节。

3.以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探讨福克纳小说中隐喻的运用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译作《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在《论坛》杂志上的一片短篇小说,小说发表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同年的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其演说中提到了福克纳,称他"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2]。在这篇小说里,没落衰败而又孤傲自诩的南方贵族形象被刻画的栩栩如生。小说中处处都充斥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的随着字里行间的怪异气氛走进了一个迷宫,对小说情节中的各种隐喻象征浮想联翩。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到结局时才是读者恍然大悟。可以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集中地体现了福克纳隐喻的写作手法。

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作为典型的南方没落贵族族长的爱米丽的父亲,是一个父权极端维护等级制度并且崇尚父权社会的家长,他疯狂的驱赶所有向艾米丽表达爱意的男子,断送了艾米丽大好的青春岁月,骄傲的父亲是艾米丽成为了一个孤僻古怪的老处女。然而,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却爱上了来自北方的修路工人赫默。当她发现赫默迫于门第和舆论的压力萌生离开她的念头时,艾米丽用砒霜毒死了他。从此,爱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亲手毒死了的情人的尸体一起度过了几十年光阴,直至艾米丽去世,这一切才公之于众。

3.1艾米丽—福克纳心中那难舍的没落南方传统

首先,文章主人公艾米丽就是小说中最大的一个隐喻。作为南方贵族的后代,艾米丽暗示着南方的传统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她古怪孤僻的性格暗示着南方旧传统的失败与没落。而她的爱人,来自北方新兴工业地区的赫默代表着北方的新兴文明。它们两者之间的冲突代表着新旧两个时代、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冲突。艾米丽小姐代表着南方旧有的制度和文明,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已经无情的碾过,令南方人引以为傲的传统庄园种植经济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进步,取而代之的是北方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3]。美国南北战争使南方辉煌的种植经济时代成为了过去,可是仍有许多像艾米丽和她父亲这样的人至死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艾米丽活着时被当做一个南方传统的“纪念碑”,当她去世时,当地的人们把她的死视为一座纪念碑的倒塌。

3.2赫默—无法阻挡的北方新型文明

小说中,艾米丽深深爱上北方佬赫默,这一事件本身就隐喻着北方新兴工业对南方传统种植园经济的巨大吸引力。同时,赫默那种见多识广、轻松放荡的人物性格也隐含着福克纳对于北方文明的排斥和担忧,毕竟,变化总是让人不安。赫默不愿意安定下来,缺乏责任感,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直生活在南方传统家庭的艾米丽感到动荡不安,而两人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艾米丽被无情地抛弃,两人之间冲突的高潮部分,艾米丽亲手用砒霜毒死了爱人,而她自己也孤独终老,在凄惨中死去。艾米丽与爱人之间的冲突,隐喻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上充斥着的动荡不安情绪。虽然艾米丽试图调和这种矛盾,但终究以失败告终,而这也暗示了福克纳对崛起的工业文明深深地不安。

结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集中体现了福克纳写作的隐喻手法特点。艾米丽和赫默分别代表了传统的南方社会和新型的北方经济,而二者之间的冲突则表现了南北方无法融合的矛盾。埃默森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艾米丽是个令人厌恶的南方传统贵族,但同时又是个可怜的受害者。这也体现了福克纳对南方制度和北方文明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缅怀南方旧有的社会体系,另一方面他又批判了南方文明中不人性、落后的一面。献给艾米丽的那朵玫瑰,也是福克纳献给自己深深眷恋的南方故土。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39

[2]肖明翰.再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8.

[3]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陶洁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45-50.

丛钊(1983-),女,研究生,吉林医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猜你喜欢
艾米丽福克纳短篇小说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怎样写短篇小说
今夕何夕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一封未开启的信
明特《福克纳的生活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