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224051)
植物造景是融科学与艺术一体的综合技艺,因是综合技艺所以内容广泛而繁复,这和造园一样,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人员,往往长于艺术表现而对植物习性掌握不足,园林、园艺专业的人员则与之相反。因此,学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制,因为这是较为年轻的学科,目前,随着高校的教学改革,综合型人才将会逐步增多。当今全社会开始关注绿色生态城市环境的塑造,人们开始对绿化造景逐步重视,提出植物造景也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群众和城市建设投资者已有所认同、接受,故有必要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思想基础、目前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作系统的研究分析。
我国古代古典园林与当代城市绿地植物造景有什么不同?从思想层面来说,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中植物造景思想往往体现了园主人无限广大的宇宙观和诗情画意的文人文化旨趣;寓善于美的古典审美观、自我完善的人格观等文化思维都需要反映在景观中,而植物是最易反映这些思想的绝妙载体。从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看,确实是反映了这些思想,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周围的荷池景观,便是借荷花的生长习性,抒发了园主清高的心志,简洁淡泊的人生观、比德审美观;同时又描摹了区域空间景观的意境特色。
现代城市绿地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从文化背景到建造目的和要求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古典园林是在以文载道的科举时代建造的,园主大多是士子诗人,深谙诗词纹理,以吟咏唱和为雅举,同时又受写意山水画的影响,造园植物配置也以写意、文化意趣为前提,实现其诗情画意的理想境界。
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我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适宜的植物配置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容;另一是技术内容。两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与环境协调,又能保证植物的成长。前者是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后者便是“匠”。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是士人们的自然观在造园活动中的反映。“天人之际和谐”的哲学观、无限广大的宇宙观以及寓善于美的古典审美观,反映在造园活动中,便是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士人们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是主宰着生灵的,人不能离开自然,要仰赖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便是宇宙空间及其内容的一切,其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宇宙空间的一部分——园林空间又是一切包容物的载体。因此,如果园林空间中能最大限度包容各种生物,则体现了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那么就是占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然,也就反映了天地共融、“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实际就是达到了 隐逸山林的生活目的。生物中最便于引用的是植物,尤其是树木,以及由植物引来的各种鸟类。故园不论大小,凡有隙地必然栽植花木,栽植时绝无人工意味,而是“法天象地”、不如拘束、不剪不修,象征自然。所栽花木又都取自“乡土”,这是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意”的思想基础。
现代城市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科技不断进步,政治经济都处在全球化的交流的形势下展开的,即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更着重科学的、具有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作为植物造景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在以传统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生态效益为目标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建造目的、服务对象不同,园林空间的形式也就不同,造景要求也就随之不同、江南古典园林是由私人建造的,是为个体家庭服务的,体量小,空间亦有限;现在的城市绿地是为城市居民、为市容、市貌、为城市环境的美化整洁甚至为城市环境的地域文虎特色服务的,所以是公共化的、群众性的,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体量的有机生命系统和群落。
古典私家园林环境空间是为少数人营造和使用,往往从私人园主的个体喜好、审美等为造园的依据,追求的是私家花园式的游玩欣赏、和居住的舒适。而现在的城市绿地所担负的功能就远不止于游玩欣赏了。其规划设计要求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既要美化环境,还要改善城市自然生态条件,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宜居的生活空间,造景手法和造景效果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古典园林与现在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之间的差别明晰了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的目标、方向,最终构成了现在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理以及指导设计的纲领性思想。
植物景观设计一般是从属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植物造景往往也就由园林绿化设计人员承担,又因园林绿化尤其是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的主体空间是绿色植物,因此做好植物的配置,便完成了绿地的大部分空间的设计。因植物的配置的目的主要是形成景观,所以称为植物造景。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设计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设计师纷至沓来参与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外籍设计师惯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名词,国内20世纪80年代后明确将城市绿地空间定名为“园林”。而新世纪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将其翻译为“景观”,这一专业名称逐渐及其学科即景观设计学的发展亦日渐成熟,其特色是学科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强,设计的规模跨度大,设计费用也高,固有取代园林设计这一专业名称之势。这一过程的演变带来了从事园林或是景观的人员多样化的结果,既有原来的园林设计师,又有城市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和工艺美术设计师等。设计人员的多样化特点有积极的一面,如可以专业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但是从植物造景而言,却是比较牵强,如工艺美术设计师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具体的配置等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只知皮毛,往往将植物作物平面图纸上面的装饰点缀植物,犹如将蛋糕主体做好,最好在点缀几个颜色漂亮的草莓一样,最后交由施工队或苗木商等来照单配数,这就算完成植物的配置了。这就达不到植物景观设计的4种美,以及生态习性和形成稳定、整体统一的植物群落的要求了。同时,外籍设计师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每有设计新意,易被求新的建设投资方接受,但外籍设计师因对地域性环境中的乡土树种不熟悉,往往难以做到适地适树,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文化,只能表现一些硬质景观。
基于城市市民的功能需求,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景观的设计主要以软质的植物景观为主题,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在设计这些绿地空间方案图纸的过程中,往往凭借他们的专长,,硬地景观无论是面积、数量等都占绝对优势,植物根本无需综合考虑,虽然如此,由于 他们的图纸表达技巧和技术都比较成熟,所以画面效果还是绿树成荫,环境效果十分吸引人,易为人接受。结果形成硬地景观占极大比例,影响了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应有作用。硬地景观的盲目增多不仅不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植物景观是长效的,硬地景观是速成的,建设者的心态都是希望一投资即能生效,尤其是城市形象工程,属于政府部门的政绩工程更是急于求成,所以更偏爱短期见效的硬地景观,相比之下,植物景观初期仅是初步成活恢复生长而已,至少3-5年以后才能发挥应有的景观、生态效益,若形成稳定的、观赏性强的植物生态群落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使得投资者对植物景观的兴趣渐减,硬地景观的施工等又对植物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植物景观更难发挥作用。
植物景观之所以迟效是因为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规律、环境条件等决定的,为了减少因生长速度造成的影响,只能多用大苗,更有效的是全冠移植,然而大苗则要求苗圃中按大苗的生长规律,做好起苗、运输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性工作,同时呼吁植物学专业科研部门要研制根系受伤后恢复生长的生化制剂,而且要能便于施用的剂型;研制用于抑制叶片呼吸作用的制剂。在移栽过程中施用,以减少叶片蒸腾,有利于移栽成活。此外,大苗的起运工具要普及应用,苗木根系的包装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在设计中只能对主干树种适量加密,以防日后稀疏,保证造景效果。归根结底,苗木种类的观赏形态、色彩、大小要兼具,这样才能有较大的余地。
在城市环境中,要创造生命之绿,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古人有云“盛德在术”,即是说,植树造林是最大的德政。我们今人,也十分重视城市绿化,不仅发起了诸如花园式单位评选、园林城市创建等一个个绿化城市、美好城市的运动,我们的市政领导们甚至关心到种什么样的树、栽什么的花草!
然而重视城市绿化未必意味着城市绿化这项工作就做好了。目前的城市绿化设计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决策人员绿化意识不强,或是绿化规划设计时未从保护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植物进行科学系统的造景设计;或只注重美观,不考虑城市绿地空间应具备的多样化功能。不注意适地适树,不懂得依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城市的地域性环境来进行科学地栽培和养护管理,城市植物景观缺少艺术个性和地方特色。……如此等等,使的我们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却见不到应有的效应。
创建园林城市必须以植物为主体,必须发挥植物的自然美和生态功能,这便是植物造景的宗旨。发展科学、系统、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城市的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人们营造最佳宜居城市环境。
[1]徐德加,周武忠.植物景观意匠.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家麟.西部大开发 园林很重要.中国园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