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蓓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西碰撞
——厦博《异域风物展》
陈斯蓓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厦门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依旧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厦门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厦门市博物馆的原创展览《异域风物展》正是反应了异域历史物件在这座城市的足迹,为市民提供一场熟悉又新奇的视觉盛宴。
厦门;博物馆;异域风物;海丝
厦门,是美丽的海滨城市,热门的旅游城市,繁荣的贸易港口,著名的侨乡,它的历史造就了它与海外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宋代,凭借泉州市舶司的设立、随之而来泉州港的繁荣,这里成为商船停泊避风的港口。在泉州港衰败后,民间贸易盛行带动了漳州月港的兴旺。到了清代,厦门港发展迅速,月港却因泥沙淤积退出历史舞台,厦门取而代之成为了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1684年,清政府设立厦门海关,使之正式成为通洋贸易港口和对台的专门口岸。经历了鸦片战争,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英美等国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兴建教堂,开办实业和学校,同时直接将西方文化带入厦门。特别是1902年,鼓浪屿被开辟为“公共租界”,半殖民地化使现在的厦门呈现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面貌,至今清晰可见。此外,爱国华侨纷纷回归,带来先进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例如鼓浪屿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和当时厦门最大的房地产商黄奕柱。海外文化的进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鼓浪屿老建筑、镇邦路街景、平民百姓的家中。
《异域风物展》是厦门市博物馆推出的又一具有地方特点的展览,展现了西方事物在厦门留下的印记,展览于2014年春节期间正式开展。
《异域风物展》顾名思义展出的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历史物件,在厦门,尤其是鼓浪屿,不少家庭都藏有极具时代特色的舶来品,或是实用器,或是陈列品。而这一展览正是回顾了历史上西方文化在厦门留下的足迹,讲述了异域文化生根、发芽、最终绽放的故事。
为了全方位立体展现主题,此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宴饮文化 奢华盛享”、“日常生活 摩登时代”、“文化娱乐影音物语”和“装饰摆设 浪漫激情”,无声的展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了异域文化的别样风貌。
餐具,生活中必不可少,却能清晰反映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从小就能熟练地使用筷子,但无法轻巧地用刀叉剔除虾壳,反之,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刀叉,却不能稳稳地拿住的筷子。展品中几套款式复杂的西式餐具往往能很快抓住观众好奇的眼球:大大小小的刀叉形状各异,不禁让人联想起BBC历史剧中贵族就餐的华丽场景。据记载,刀和汤匙的使用远早于叉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最初的叉子仅仅作为农具,直到11世纪的意大利才开始用作餐具,一直到18世纪末期,它才在欧洲普遍使用,直到如今,已是西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展品可知,西餐的刀叉分门别类十分讲究,比如,鱼刀是不带锯齿的,而锯齿是牛排刀的特点之一,小圆叉用于食用生蚝,小号汤匙用于吃甜点,更小的汤匙则是茶勺。为了就餐方便,餐具的摆放也有一定讲究,这样用餐者只要从外往里依次使用即可。
若说餐具是文化的碰撞,钟则是文化的交汇。世界上最早的钟出现在中国,唐代僧人、天文学家张遂,他设计的“擒纵器”就是日后所有机械钟中心部位的那套齿轮结构;之后,更有唐末福建籍天文学家苏颂制造出“水运仪象台”——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可以说,中国打开了钟表之门,但欧洲却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了钟表制造的手艺。他们学习了中国的发明创造,深入探索,最终将钟表技术推向又一个顶峰。钟表之国瑞士,制造业大国德国,其生产的顶级钟表如今更是为人追逐。《异域风物展》中有一件精美的扭力摆钟,它产自德国,Kundo为德国著名钟表厂商Kieninger & Obergfell旗下品牌。Kieninger & Obergfell公司从1923年开始生产这款Kundo“400天”罩钟,这一系列在20世纪50年代尤为受欢迎,并且成为该品牌最畅销的钟款。取名“400天钟“(Anniversary 400 Day Clock)是由于它上一次发条后可以走400天,相当于一年,设计师希望拥有者选定一个特别的、具有意义的日子上发条,并在此后的每年都能在过这一特殊日子的时候准时上好发条。
时间可以被“400天钟”记录,画面则能被相机捕捉。柯达,1880年成立于美国,曾是家喻户晓的影像产品品牌,胶卷产业的领头羊,一代人的奢侈品。而柯达却不敌新一代数码产品的冲击,黯然退出一线队伍,这正是科技对传统的冲击。展品中有三台柯达老相机,分别是“Folding Pocket Kodak”折叠轻便式相机、“Brownie2号”袖珍折叠相机和“No.2C”折叠式相机。“Folding Pocket Kodak”是柯达折叠轻便系列的第一台产品,于1899年开始生产,引领了相机外观革新的潮流;Brownie为柯达旗下一个系列品牌,以经济、便捷和快照著称,1900年上市以来广受好评,第一款相机在上市一年内销量就达到150000台。展品中这款“Brownie2号”袖珍折叠相机于1910年2月上市,1915年11月停止生产。柯达“No.2C”折叠相机,1916年上市,相机上的“EKC”为柯达公司最早的标志,代表着Eastman Kodak Company。直到1935年,柯达公司才改用如今世人所熟悉的黄底红字“Kodak”。如今,这三台相机静静地躺在展柜内,已略显陈旧和笨重,辉煌已去,斑驳的相机外观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历史。
闽南地区有侨乡之称,历史上就有“下南洋”之举,厦门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焦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这里与海外就有密切关系,从福建沿海地区海上贸易的兴盛,到开辟鼓浪屿为租借,再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为通商口岸,如今,自贸区的设立,无不是历史的延续。或许在其他城市,这些异域物件看似很新奇,而在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厦门,却显得十分和谐,似乎仅仅是鼓浪屿上那些颇具风情的老别墅里的收藏,平常人家的生活用品。而这也体现了厦门作为多元城市对于异域文化的包容,对外来文化较高的接受度,因此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节点。
[1](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陈耕.闽南民系与文化[M].鹭江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