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春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 134002;韩国外国语大学)
张爱玲的《色戒》创作于1950年,却发表于1978年,压箱底长达悠悠30年,其间迟迟未拿出发表,必有隐情。《色戒》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并不引人注目,但在题材的选择上颇为另类,传达的理念也很奇葩。它把一个弱女子的爱情命运嫁接在抗日锄奸的大故事上,多少令人匪夷所思。这无论在作品创作的年代,还是在政治昌明的今天,都是一个异数,都是一个刺激人们敏感神经的事情。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的巨大成功再一次把国人的目光聚焦在60年前张爱玲的同名文本上。笔者基本同意李安导演对原作的解读:小说借他人的故事外壳演绎了作者张爱玲的情感立场。显然这是专家式的解读——从作者到文本,又从文本到作家。但从接受者的角度未必尽然,人们还是愿意从文本的直观效果上进行理解,答案显然是众所纷纭。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1以上一席话,《色戒》的意图尽在其中。只是《色戒》的创作,在张爱玲那里绝不是道白那样简单,她既要背负“汉奸婆”罪名,还要忍受胡兰成情感背叛的屈辱和痛苦。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作品,都一时在海峡两岸难以获得接纳和认同。爱情是好东西,但它也存在禁忌,正如“色戒”二字。
小说《色戒》叙写了流亡香港求学的几个大学生刺杀汉奸头目的爱国故事。起初几个大学生抗日演剧队的成员,在香港演出的意外成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一时头脑发热的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来文的不如来武的更痛快,更直接,于是精心策划,杀了一小汉奸。行刺的意外得手,他们想杀一个更大的汉奸,觉得这样意义更大。大汉奸一般都行踪诡秘,前呼后拥,轻易无法得手,除非实施美人计。美人有个现成的,剧团当红头牌王佳芝,于是单纯无邪的她被推上了“美谍”的位置。在民族救亡的大义下,王佳芝稀里糊涂的失身于有嫖娼经验的男同学梁闰生,玷污了一个清白的女儿身,从此也关闭了对初恋情人邝裕民的爱情之门,更不幸的是最后还丢了性命。仅此而已,王佳芝还算一个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抗日女杰,可结局竟是节外生枝地爱上了汉奸头目易先生。原本行动小组约定由王佳芝把大汉奸引到珠宝店然后行刺,没曾想易先生在珠宝店要给王佳芝买砖石戒指。他笑道:“我们不是要买个戒指做纪念吗?就是钻戒好不好?要好点的。”2于是“三言两语讲妥价钱,十一根大条子,明天送来,份量不足照补,多了找还。”3易先生平素连火油钻都舍不得给太太买,惹得人家满腹牢骚,却要出十一根金条的大价钱给她买六克拉的大钻戒,大出王佳芝的意外。“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知不戴了,叫人见笑——正眼都看不得她。”4这是文中王佳芝陪易太太等人打牌时的一段心理描写。王佳芝大脑里闪现了讨厌的王闰生,还有眼前的易先生,从内心涌流出一股暖意,“这个人是真爱我的”5。刺杀计划的流产,王佳芝和几个同学悉数命丧黄泉,唯有姓吴的特务一人逃脱。张爱玲显然不善于驾驭政治色彩浓厚的题材,小说不真实不说,游戏的成分倒很浓厚。
概言之,《色戒》的疑点有两个:一是几个演剧队的舞台演员转眼变身为舞枪弄棒的抗日锄奸队,其间缺少必要的生活逻辑。二是在大上海行刺还是从前的几个学生娃,真正的特工仅在幕后指挥。如果说学生的举动是一时兴起,有经验的特务参与其中,脑子有问题是显而易见。所以他们刺杀小汉奸,甚至实施美人计,更像是幼稚的舞台戏,骗一骗自己而已,在观众那儿门都没有。由演戏到杀人相差十万八千里,想一想可以,亲自实践大可不必,因为自己丢命的几率远大于对方。若是几个学生般如此胡闹,职业军人和专业特工早该歇业改行啦。为此,王佳芝的临末倒戈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游戏般的刺杀行动的必然结局,同时,隐喻她不过是普通的弱女子。在这里关键的地方不在于刺杀行动的失败,而是王佳芝爱上了大汉奸。人的情感不仅复杂,而且具有多种可能性,但张爱玲把情感问题放在民族大义之下探讨它的可行性,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无异于玩火自焚。小说唯一清醒之处便是王佳芝身败名裂,以及与几个同伙命丧黄泉的悲剧处理。似乎暗示人们:王佳芝忠实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附敌卖国。不管怎样,颠倒了的大逻辑下小逻辑是无法成立的,王佳芝的悲剧命运就这样铸成了。从中可见作者爱情观的糊涂——爱情没有理由,爱情不管值不值得。问题是临行前的王佳芝是不是也这样想?
历史中的张爱玲曾与汪伪政权外交部次长、《中华日报》主编胡兰成百年好合,演绎了一段倾城之恋。作者把胡大汉奸引为知心爱人,因为后者不仅满腹经纶、官场得意 ,而且出手阔绰大方。当然,张胡的相识、相知,最初是单纯的以文会友,以各自的文采惺惺相惜,最后发展成同道中人。不过,二人年龄相差一轮之多,张爱玲正处23岁的妙龄,阅历上要比胡幼稚许多,苍白许多。加上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一直在过孤寂生活的她委身于胡存在众多的现实可能性。若隐去胡的汉奸身份,二人也算无可厚非的才子配佳人,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后来令张爱玲心碎的恰恰是胡风流成性,不仅她之前数个女人,与之成婚后,不出半年就纳了妾,逃亡途中也没有断女人。事实上,他们的婚姻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6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尤其后两句,多少流露了当事人张爱玲的隐隐担忧。毕竟,人算不如天算, 张爱玲与胡的倾城之恋前后持续也就是三载,好的时候也不过半年,然后是时局变化,二人分处异地,直至永久分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可谓风光一时,孤寂一生。谁能想到一代才女落到始乱终弃的悲惨结局,还要背负汉奸婆的一世恶名。
作为世家女子的张爱玲政治意识一贯淡漠。在上海,她的创作如日中天之时,郑振铎等有正义感的文人就曾提醒过她,发表作品的刊物要有所选择,要避开亲日的刊物,安全起见最好选择中立的刊物。张爱玲对此不置可否,作品四面开花,尽管她的作品不存在亲日媚日倾向。至于与胡兰成的爱情婚姻,对胡的政治身份不是没有顾忌,但她还是听从了感情的召唤,一时遮蔽了国族意识。1944年的日本在军事上正在走向衰落,这时候张爱玲与胡恋爱结婚,政治意识不敏感不说,风险意识也太差。此时的立场和选择,张爱玲与她笔下的人物王佳芝如出一辙,瞬间的好感毁了她们一生。即使是糊涂的爱,里面也有青春美好的记忆,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情上的帐历来无法轻易撇清。张爱玲也是如此,她认为彼此的爱是最高境界的爱,在真爱面前无所顾忌,有婚史不是问题,汉奸身份也不是问题。
《色戒》中的王佳芝通过六克拉的大钻戒验证了大汉奸易先生对自己的爱,从而投桃报李断然放走了精心色诱的敌人,易先生也从中懂了王佳芝是他的红颜知己。历史中的胡兰成也伸出援手帮助张爱玲偿还了她母亲的大宗债务。这或许就是王佳芝和张爱玲最为感动的爱情瞬间,其他的可忽略不计、视而不见。王佳芝临行之时是否忏悔过这是一场糊涂的爱,但一切都太迟啦。不同的是张爱玲的结局不存在生死问题,她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王佳芝遗留下来的问题。她爱过,也恨过,只是爱的时光短暂,恨的时光长久,以此构成了她的全部生命和艺术世界。所以她的《色戒》修改了前后三十年并不奇怪,只是第一稿和末稿的差异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够从张爱玲的情感体验来解读《色戒》,尤其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恐怕多数读者和观众更倾向于历史上实有的国民党中统“美谍”郑苹如刺杀汪伪特工头目丁默村的爱国事迹,而不是张爱玲本人的感情身世。《色戒》还是忠实了作者张爱玲的感情世界,不问是非和值不值得。为此,张爱玲耐心地等待了三十年,说明她心有顾忌。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毕竟不同于具有辐射功能的小说作品,《色戒》无法不考验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尤其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面前,爱情和人性话题是否没有底线?
注释:
1.张爱玲.《惘然记》.皇冠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1页.
2.张爱玲.《色·戒》.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278页.
3.张爱玲.《色·戒》.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281页.
4.张爱玲.《色·戒》.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268页.
5.张爱玲.《色·戒》.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283页.
6.胡兰成360百科baike.so.com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