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平:大山深处的领跑者

2015-07-13 11:32
中国扶贫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永平村组干部

“不脱贫,不出村”,铮铮誓言,掷地有声。这是一个挂职扶贫干部对群众的承诺,一诺千金,使得一个破败不堪的贫困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变成一个如获新生的新农村。蜕变的道路,印满了一个领跑者的铿锵足迹。

激流勇进显身手

2012年以来,声势浩大的阿都乡“整乡推进”在云南省曲靖市拉开了帷幕。曲靖市扶贫办项目科科长何永平,作为挂职扶贫干部被下派到宣威市阿都乡大佐村,同时兼任该乡党委副书记。当年的大年初二,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可他却坐不住了,打起行囊,满腔热情地奔赴挂钩村。这一年,他42岁。

“中国有个首都,曲靖有个阿都,两个都,天壤之别”,这句玩笑话所说的阿都,是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八山一水一分地,苦瘠甲天下,山旮旯、杈杈房、酸汤饭、冷火塘,这些都是阿都曾经的灰色标签。2012年前全乡自然村通车率58.7%,农户电改率56.4%,群众自来水饮用率38.6%,农田水利标准化率13.9%,森林覆盖率仅19%,人均受教育年限仅4.5年,70度以上的坡耕地占5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07元,全乡4万人苦苦煎熬,抬不起头、挺不起胸、直不起腰板,整体赤贫,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垫底,发展垫背。

滚滚的可渡河,像刀一样劈开阿都大山,大佐村就坐落在一个大山坳里,辖7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1132户、4462人。走进村子,到处是破败凋敝的房子,还有12间清朝年间的歪歪斜斜的房子在苟延残喘地支撑着,一旧二破三穷四乱,让人触目惊心。更为严重的是,村委会办公楼内杂草丛生,村两委基本瘫痪,村委会一年到头的办公经费还不足500元。这就是“迎接”何永平的第一个严酷现实。“在这种地方搞整村推进?”他开始怀疑了,满腔的热情变为了直面现实和理性思索。

他带领村组干部走村寨,爬险峰,下深谷,进农家。越走,心情越沉重:每走访一家,他的心灵就受到一次冲击,钻进一间间低矮潮湿发霉发臭的破房子,越深入心情越沉重,他深切地感受到群众对摆脱贫困的渴望和无奈。越走,决心也越坚定:贫困山区不是缺少梦想,缺少的是一个支点,以“866”工程为载体的整村推进应该就是这个引擎。于是,他暗下决心,无论面前有多少困难,也要咬紧牙关,挺起胸膛接受这一考验。

“考验”二字,力重千钧。

十指弹琴,方能演奏动听乐章。他认为从支部到党小组,从党小组到党员,从党员到群众,就是抚弄琴弦的“十指”。伸,可弹奏动人的和谐乐章;握,能形成重心一致的整体合力。所以他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争四优”(组织优秀建堡垒,书记优秀树旗帜,党员优秀立标杆,工作优秀建新村),层层激活“细胞”,快速凝聚人心,把班子建设融入到大项目推进中,村组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整村建设中,他率先在实施难度最大的道路建设和旧村改造上硬碰硬,破冰先行,率先在群众最急、最盼、最迫切的项目上啃硬骨头。

言必行,定了的事,只能甩开膀子干。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挑战。他带领村民代表走出去到龙场镇参观考察,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群众促膝谈心到三更半夜,“群众会”开到了田间地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群众会”吸引了方圆五公里的上千名群众,人头攒动。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边兴致勃勃地听着,一边拿着烟锅吧嗒吧嗒抽着;背着孩子的妇女,有的打着手电筒邀约着从四面八方赶来。

“大家一条心,建设大佐村”,一次次的呐喊响彻山谷经久不息。从入户项目到公益项目,从户到村,一家家,一户户,一村村,观望的,不敢动的,不愿动的全动起来了,整个大佐村变成了一个沸腾的大工地。

从最难的干起,以点带面,先行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推动全盘,这是他和工作组确定的思路。

好的政策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来推进,在实施项目中,他带领工作组建立了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实物补助机制和村民互助共建机制。“不放弃每一个村子,不抛弃每一户贫困户,不让一个贫困村掉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项目覆盖了每个贫困死角,大佐村整村推进建设奏响了一曲曲和谐之声。

百姓在心重千钧

作为挂职干部的他,在家还有许多身份,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可对他而言,这些都不是称职的。从驻村以来,13岁的女儿何苗对父爱基本是模糊的,更多的是在电话里感受到。到一线后,没有在机关里的正常节假日,常常个把月不能回家。妻子默默地支撑着家,虽上有老,下有小,但为了取信于群众,他还是多次失信于家人,回去陪女儿半天的承诺变得遥遥无期。有家有妻有娃,但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挂职干部,身上有责任、肩上有重担、心里有诺言。

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标准,他把这作为一条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也如此要求村组干部。生活中一切从简,简单得让许多干部都觉得“寒碜”。外出办事在小馆子随便吃点就走,再晚也要赶回乡里。据统计,实施近3650余万元的“整乡推进”项目,工作组的生活开支不到7万元。

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位干部。村党总支书记蔡兴周常常感慨不已,常说“跟着何科长,虽然苦,但干着带劲,也学到不少”。“威信,来自于他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村主任李德甫这样评价。在实施整乡推进中,他把手机闹钟调到早上6:30分,再疲惫都硬撑着爬起来,工作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一线指挥—走村串户—外出协调”,就是他工作的“三点一线”。

整乡推进,资金投入是关键。为了跑项目、争资金,他想尽一切办法。“等不是出路,靠不是办法”,他一边想着,一边主动出击,不惜硬着头皮,磨破嘴皮,把多年来在机关积累的一些人脉全部用光甚至透支,只要是为了乡亲们,欠下再多的人情债他也不怕。“何科长帮村里协调的资金有来自省里的、曲靖的、宣威的,多到几百万,少到几千元,一共36笔。”乡财政所所长吕阳波激动地说。动真情,扶真贫。他用真情唤来了许多温暖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截至2013年1月初,他为村子共协调建设资金1850多万元。

“每分钱都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心血,把每分钱管好用好,用出最大的效益”。何永平经常对资金管理组的同志说。为了一方砂石料能省8元,他磨破嘴皮、拉下脸去砍价杀价,与他打交道的建材老板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每分钱掂着用、掰着花的干部,是一年有上亿项目资金经手的曲靖市扶贫办项目科科长。同时,他对项目实施中需统一采购的物资从管理原则、物资价格、物资供应计划、物资采购及运输、合同签订及管理、物资验收及出库发放使用、款项支付及报账核销作了程序规定和环节控制,大佐村每项工程的成本在全市都是最低的,但工程质量却是最好的。

监管工程质量,他从不怕得罪人,从一颗螺丝钉到一方混凝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毫不手软,达不到设计规范的必须立马返工。

推进,推进,再推进,对各个子项目他实行定人头、定责任、定时间,实行“限时工作制”、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每天晚上除了赶业务,他都要召集村组干部汇报一天的工作,进度上墙,挂图作战。工作组没有假期,只有工期。原来6个自然村只有两个村通简易公路,他带领干部群众连续4个多月风餐露宿,每天土石方开挖强度高达60多方,4个月后,村组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比计划工期提前2个多月。8个月后,所有村组公路贯通,村间道路硬化率达到70%。

就是这个工作中铁骨铮铮的汉子,对待乡亲们却充满了至爱深情。自驻村后,他寝室的抽屉里静静躺着6本民情日记,每页不管手迹凌乱还是工整,都关乎群众冷暖,都讲述着一个个民生故事。

“2012年11月11日,第三村民小组60多岁的田云良患病在身,妻子肌肉萎缩近乎瘫痪,全家住透风屋里,没劳力、没亲戚、没资金建安居房。解决:要求村两委特事特办,帮老人建房,让老人过年前搬新家。”“2012年12月9日,为在街上建村子里的活动广场,农户不同意拆除小圈,做了21次工作,明天继续耐心做。”

这两则日记只是一个缩影,群众心里有杆称,他很快就成为群众心里的一个亲人。裹着“尖尖小脚”的张小香老人,18岁就嫁到大佐村,从一头青丝到满头银发,整整56年,她经常说:“没有何科长,我这把老骨头永远住不上新房子。”她一见何永平从门前过,总是要拉他站住,塞几个洋芋或一把瓜子给他。

2013年5月的一个深夜,风雨交加,他正在熟睡中,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便立马爬起来,出门才得知山洪暴发,土地山2组的挡墙倒塌,短短几分钟,5丈多高的挡墙把村内唯一的道路阻断了,他带领在家的村组干部全力抢修,猫着腰、鼓着劲,一干就是2个多小时,双腿一直浸泡在冷水中。第二天,过往的村民正常通行,没有发现一丝异常。

这就是他带领的大佐人,平时能互补,战时能忘我,并肩站到了一起,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最朴素的行动,上演了一次爱的集结,守护村,凝聚爱,永远的忠诚。

劲风吹处满眼春

2012年以来,整个大佐村变成一个大工地,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任务,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用砖高达215万片,水泥近1万吨,群众累计投工投劳21万个。仅一年半就完成投资3650万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全村基本实现六个百分百,即安居房居住率、道路通达率、能源普及率、安全饮水率、电网改造率、村级活动场所拥有率达到100%。据初步测算,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9元,增幅17.5%。这几个简单枯燥的数字背后却蕴藏着一股多大的激情、心血和推动力?

“泥巴拌草糊山墙,三块木板铺张床,四块石头垒火塘,一年日子穷光光”,这是他进村时大多数乡亲的家。

“全家住上安居房,一年不领救济粮,卯足干劲往前闯,信心十足奔小康”,这是他离开大佐村时大多数乡亲的家。

每天一小步,一年一大步,披荆斩棘,不到500天,大佐村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一个破落的旧村庄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2013年,按照曲靖市委的安排,挂职期结束的何永平离开大佐村,也留下了“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心系群众,民生情怀”的“永平精神”,这是当地干部群众总结和传承的,时任阿都乡党委书记的徐兴界在说起“永平精神”时,感慨地说:“一个机关干部,能有如此踏实的作风和攻坚的精神,让基层干部佩服,让乡里乡亲温暖。”

“不脱贫,不出村”,这就是一个挂职干部的诺言,大佐的脱贫梦,已让他深深融入到这片红土地,成为乡亲心里永远的那个“何科长”,还有无数的“不了情”!

猜你喜欢
永平村组干部
教师节
踢球
认识形近字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Effects of Maixuekang Capsules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on Serum MMP-9, S-100β Protein Level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河南严控"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
浅析当前村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陕县:无证矿山死灰复燃 村组干部受责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