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和理论,他原创性地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言说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知识,即以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很显然,它具有可以编码、可以传递、可以批判的特征。另一种是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内隐的知识”),即未被表达的,人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可谓“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默会知识除了具有个体性
外,还具有情景性,它是嵌入于实践活动之中的,贯穿于实践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因此默会知识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默会知识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根,明确知识是树上的果实,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的理解和运用。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这表明默会知识是认知的基础,可以说,它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面上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与明确知识的区别在于:
明确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结构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达,而默会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人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呈现;明确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稳定的,是能够复现的,而默会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难以捉摸、没有定形,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明确知识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而默会知识的使用者则对所使用的知识不甚了解,不易保存、传递、理解和分享。
波兰尼关于默会知识的见解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有相似处,“教学做合一”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陶先生反对读死书,极力主张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拜人民为师,拜自然为师,拜社会为师,开展活的教育。陶行知1927年11月2日在晓庄师范演讲会上明确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先生如此强调做是源于默会知识的透彻理解,其教育思想对于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视化学学科及其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默会知识的事实
化学新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析、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当然还包括更多的化学默会知识。一方面学生根据已学的明确知识去追求新知,更多使默会知识在信息获得、加工、储存、运用时处于下意识状态;另一方面,默会的能力对科学研究、发现创造也起着决定作用,“高分低能”现象就是由于学生缺乏默会知识与能力。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正视大量默会知识存在的事实,肯定默会知识的重要价值。不能认为学校只是传授明确知识的场所,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不只是一个被动的个体
,而是有着丰富的从亲身体验中积累起来的默会知识的主体。他们的默会知识从明确知识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不系统、不清晰的,但是用陶行知的话来说,这是他们吸收真知识的“根”。没有这个根,他们学到的只能是“伪知识”而并非“真知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的默会知识是什么,这些默会知识对他们学习书本上的明确知识的影响是什么,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
二、彰显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对发展默会知识的优势
默会知识理论再一次明确
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再好的讲解或教学,即便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得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默会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对学生默会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不能以演示实验来代替,更不能让化学实验室成为摆设,
而要让这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很好地把握,还要精心设计,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如果只要求学生记住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变什么颜色,但对指示剂是如何产生的,在一过程中波意尔做了哪些实验与努力,学生是不知道的,更谈不上“默会”了。这部分内容可以以故事引入:在三百多年前英国的一个实验室里,科学家波意尔和他的助手无意中把稀盐酸溅落在紫罗兰花瓣上,遇稀盐酸变红的紫罗兰花瓣让科学家陷入沉思,假设当时你就是波意尔,除了想到紫罗兰遇到稀盐酸为什么会变色之外,你还会有哪些假设和猜想呢?通常情况学生会有这些想法:
1.其他的酸能使紫罗兰变色吗?
2.除了酸还有哪些物质能使紫罗兰变色呢?
3.稀盐酸能让其他的颜色的花变色吗?
然后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去验证猜想:
HClH2SO4KOHNaOHNaClNa2SO4
紫罗兰
黄菊花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实验,只能说明部分酸溶液或碱溶液能使紫罗兰变色,而这是波意尔当年和他的助手们进行实验的很少的一部分,要想弄清楚指示剂他们肯定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努力。这让学生从中感悟,使他们有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三、突出探究性学习对默会知识的功能
默会知识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强调从做中学,从行动中学。显然“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陋习。而化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并在全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和积累各种经验,它重过程,种实事求是,重综合运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方法培养等。
在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对默会知识的发展有重要的载体功能。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教学内容将教学与学生置身其中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如在学到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一个带有水垢的茶壶,然后倒入一些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原因。这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觉得好奇但不一定能准确解释,教师导入:醋中含有酸性物质能与水垢中的CaCO3、 Mg(OH)2等反应,从而除去了水垢。醋酸是一种酸,那么酸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同学们分组探究(用稀盐酸和稀硫酸):
1.与石蕊、酚酞、pH试纸反应
2.与学生自己收集的的铁钉、铝线、铜丝、废电池的锌皮反应
3.将生锈的铁钉浸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
4.与碱面、石灰石反应
5.胃酸过多的人为什么可吃胃舒平治疗(氢氧化铝)?(教师将准备的胃舒平药剂拿给学生依次观察。)
学生以探究为载体将会强化已有的默会知识或获取新的默会知识。
化学教学还可以开展一些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化学教育活动。
在课外探究中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使他们不仅能检验和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明确知识,而且能掌握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或无法理解的相关默会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获取默会知识,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收稿日期: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