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 “享受”博物馆的正确路径

2015-07-13 21:30吴湄
为了孩子(3~7岁) 2015年7期
关键词:享受马赛克感兴趣

吴湄

身边总有朋友抱怨孩子不喜欢博物馆,白费了她们一番心思。我倒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喜欢”只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大人关注的点不同。作为多少有点(一般还不少)功利心的亚洲父母,我也总是寄希望说博物馆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进博物馆之前,我们仔细看导览图,希望能找到一条最高效让孩子看完所有点的路径,站在每一个展品面前,我们希望竭尽所能和孩子讲这个是什么、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说白了我们排斥填鸭式教育,却也总是不经意地也在扮演着这样的教育者角色。

而孩子们有自己的选择。

我曾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她去西雅图波音博物馆,我拉着她在一架被拆解的飞机旁看了很久,试图让孩子明白哪个叫机翼、哪个叫发动机。但小小的女儿只对仪表盘上闪闪的灯感兴趣,我当时就有点索然:喂,我大老远带你来的这里呢!(潜台词就是:要不是带着你,我才不来这博物馆)当时我脑海里冒出这个潜台词的时候,我忽然反应过来,如果我自己都对这些没有兴趣,凭什么我强制要求我孩子对这些有兴趣?!

波音博物馆有一个志愿者特别爱孩子,他后来带着我们去参观如今已经停产的一款飞机,他和我女儿说:你从美国东海岸飞到西雅图是不是要6个小时?用这架飞机只要1个小时!可惜已经停产了!孩子的好奇心瞬间被牢牢抓住,一连串的为什么充满整个脑袋。

于是我当时就明白了,我和那个志愿者的差距就在于:第一,我对这些东西没有热情,热情这个东西能点燃求知欲,而他有,发自内心;第二,我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培养起对这些东西的热情。

后来,我带孩子去过很多很多博物馆。为了点燃我自己的求知欲,也为了培养她探索的热情,我逐渐找到了一些“享受”博物馆的正确路径。

首先,大人自己要做一些功课,不要把博物馆当成到此一游的点。

这个博物馆里面有什么,包括它自身的亮点、镇馆藏品之外,更要知道我们自己对里面的什么感兴趣。孩子从小在我们的家庭长大,他和我们的兴趣多少有些交集,更重要的是,当自己真正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忱骗不了人,也有强大的力量去感染孩子。去Boston的Eric Carle绘本博物馆,是我觉得最迅速融入的一个博物馆,每一样东西我们都想细细看,每一个互动的workshop我们都想去参与,特别自然而然,因为这个博物馆的"功课"我们做了很多年啊,因为孩子就是被eric carle的绘本喂大的孩子啊!

其次,不要给孩子定一个死板的参观路线。

我现在能理解宝贝对任何微小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上海玻璃博物馆应该是上海做得最好的特别适合孩子的博物馆,我喜欢玻璃做成的艺术品那种美轮美奂的光影,而孩子喜欢的就是那一颗颗马赛克贴到硬纸板上这件事情。当我不再强求她跟着我一件件看过来直到看得哈欠连天各种不耐烦,她就有了自己享受博物馆的节奏。她可以呆呆地看老师傅做热玻璃试验看上个把小时,更可以专注地贴马赛克相框贴一两个小时。谁说这不是她认知玻璃的方式呢?

最后,做得好的博物馆都有特别漂亮的纪念品商店。

这个被很多人一晃而过的点,可千万不要错过。因为这是延续孩子和博物馆之间的记忆的方式。也许是一个藏品做成的冰箱贴,也许是一个小模型,也许是一个小包,如果孩子有兴趣不妨买给她,放在家里是一个装饰,同时也是你和孩子之间很好的聊天话题。你会惊讶于,孩子对于博物馆,记得那么多细节,很多都还是你忽略的细节,然后听她絮絮叨叨说给你听,你就会彻底放下作为父母的功利心……好吧,原来你那么热爱,那么享受,这就够了,不是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享受马赛克感兴趣
结合格式塔理论的马赛克包装图案设计及应用
AI黑科技真的能去马赛克吗
更 正
《马赛克》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赴美留学,这些会被“打马赛克”的东西别带了!
情法共奏让写字插上隐形的翅膀
“享受”孤独
现在是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