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02026)
浅谈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计划
王真 李焕荣 阮文科 崔德凤(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02026)
《兽医微生物学》历来是动物医学(兽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专业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则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另有不少学校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设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其不仅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联系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少、实验课内容局限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且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通过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该课程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计划进行简要的概述。
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是,课前由授课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好实验内容所需的器材、试剂和材料等;课上由授课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形式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和步骤、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等,由此长期以来就会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丧失学习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与学生自身学习热情有关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密切相关。实验课授课教师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学科发展和创新的趋势,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并参与课前准备工作,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模式的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按单个知识点组织教学,每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实验内容的教学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涉及的基本技能,每个实验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与梳理,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应从学科特点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出发,适当优化和整合实验课内容。可简单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即以生产实践中的常见病例为例,进行综合诊断和分析。一方面通过基础性实验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面的综合性实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性实验训练,又能使学生巩固和熟练基础性操作。如此反复练习和应用,能让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完整的思路,为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实验报告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作业,完成实验报告不仅是学生全面总结实验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每次实验后,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认真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果教师课前没有特别强调实验结果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规范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与指导书没什么差别,只是照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往往忽视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更有甚者同一组内的学生还相互传抄实验结果,出现雷同的实验报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突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用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实际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对自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实验失败成功要总结经验,实验失败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避免在以后的实验中再次发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事求是,写出实验的真实结果。
实验课成绩不仅体现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还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操作测试、实验结果分析、技能测试等方面考虑进去。具体的分配比例为,课前预习占10%、操作技能测试占40%、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占20%、课堂表现占15%、实验原理和理论考核占15%。这种考核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探索的过程,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讨和更新,是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不断完善和丰富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综合型畜牧兽医人才。
(责编 田彩霞)
王真(1986—),女,山东德州人,北京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