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文汇

2015-07-13 04:31
新长征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

戮力同心,正义必胜!

恢宏壮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结束了,最让人们激动振奋的是这样一个铿锵的声音:“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释了这次大阅兵的终极意义:铭记历史,是为了树立三个必胜信念。

“正义必胜”,开宗明义的庄重昭告,源自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史每一次冲突对决的终极结果;源自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在每一次危及生存的外侮内患中巍然不倒的深刻启迪;源自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每一次艰苦卓绝的牺牲渐次冲开胜利曙光的坚强信心;源自14年中国抗战以积贫积弱之躯战胜不可一世强邻的凛然正气。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鼓噪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将自己武装到牙齿,把战火烧向亚洲,烧向平和善良的中国人民。然而,在那场正义与邪恶的惨烈对决中,中国人民用长达14年的时间,以巨大的牺牲,奋勇抵抗侵略者,四万万同胞视死如归,宁以义死,不苟幸生;宁可玉碎,绝不瓦全,最终彻底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当今中国和世界,依然有非正义的力量蠢蠢欲动。在一些局部国家和地区,非正义战争让普通民众失望悲哀。然而,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呼应民意、关注民瘼,振奋民心,让正义永不缺席,通过深化改革破除藩篱,通过反腐激浊扬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共同”二字让人温暖,公平正义的力量,就蕴藏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之中。只有尊重每个人平凡的梦想,欣赏每个人微小的成功,倾听每个人恳切的呼声,把草根的梦想从“土”里挖出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拥有磅礴的推进之力。

正义,给苦难者以希望,给暴戾者以恐惧。民众热烈的向往,国家不懈的奋斗,必将成为源源不绝的正义的力量。

正义必胜。

(摘自人民网)

裁军30万,中国树起和平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立时,世界震惊,国人振奋。

中国宣布裁军30万,再次表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展示了中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的负责任态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第11次大规模裁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主动裁军,先后裁减员额100万、50万、20万,使全军员额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27万人减到目前的230万人。这次裁军30万后,中国军队总员额将减至200万。

中国政府多次表示阅兵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政府裁军的决定,有力地回应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使西方抹黑中国阅兵的“秀肌肉”论不攻自破。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自信,有利于实现强军目标。这一重大决策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通过裁减军队员额,进一步调整优化部队规模结构,使中国军队更加精干、更加科学,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努力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摘自《人民日报》)

大视野 大格局 大境界 大智慧

2015年9月2日和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和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最大特点就是始终坚持贯穿了一条红线:『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不仅是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主题,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科学态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高度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和平,就全世界而言,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中国而言,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新理念,是与『中国梦』相通的一个重要理念。今天,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国际社会寻求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促进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全球价值观。

(摘自新华网)

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几百年来,北京长安街见证了多少沧桑,又将多少瞬间凝固为永恒。“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坚定有力的手势,激荡起人们的心潮,必将载入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历史深处萃取的坚定信念,也是向世界宣示的我们的历史观。

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需要坚信正义的力量。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和坚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需要捍卫和平的尊严。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70年过去,硝烟散尽、危险仍存、使命犹在。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勇气在此、底气在此、信念在此。

(摘自《北京日报》)

勋章——致敬与荣光

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率先经过天安门城楼的,是一支熠熠闪光的箭阵形队伍。那是由300余名抗战老兵、支前模范、英烈子女代表构成的两个抗战老同志方阵。一枚枚勋章在他们胸前灿然生辉,见证着他们或他们的父辈奋勇杀敌、支援前线的光辉功绩。这是一个国家回报英雄的无上荣光,这是一个民族对于先辈的崇高敬意。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中向30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此向英雄致敬。

英雄是巍峨丰碑,向英雄顶礼致敬,便是对抗战精神的永远铭记。

铭记的是牺牲,是同仇敌忾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在受阅老兵中,在“英烈环廊”上,国共两党抗战官兵的名字并肩而立,同享荣光。民族危难时刻,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谱写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组曲,唱响了“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的慷慨壮歌。

铭记的是奉献,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习惯做幕后英雄的支前模范们被托举到聚光灯下,簇拥到领奖台前。抗战,是他们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担当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用“最后一把米交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义举成就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自《光明日报》)

历次国庆阅兵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09年,我国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

1950年第二次国庆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

1951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高级军官。本次阅兵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1952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

1953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1954年第六次国庆阅兵,出现了伞兵部队方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1955年第七次国庆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第一次阅兵,部队官兵军容焕然一新。

1956年第八次国庆阅兵,是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

1957年第九次国庆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接受检阅。

1958年第十次国庆阅兵,最引人注目的是军事学校的将校学员们。

1959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是历届国庆阅兵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七十万人。

1984年第十二次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1999年第十三次国庆阅兵,阅兵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2009年第十四次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景展示。

(摘自新华网)

新闻界抗战大事记

1937年11月8日,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宣告成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的大型日报。

1939年5月3日至4日,日寇飞机接连对重庆狂轰滥炸,整个城市面目全非。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10家报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5月6日合作刊发《重庆各报联合版》,至8月12日结束,共出版了99天。

1939年6月17日至19日,香港《大公报》连载萧乾撰写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部分进步新闻文化界人士纷纷转移到香港,开办《华商报》《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抗日报刊。

1945年8月15日,各大报都在显著位置登载日本投降消息,《中央日报》的《面对毁灭绝境,日本请求投降》、《新民报》的《战事结束天下太平》、《大公报》的《日本投降矣》十分醒目。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北抗联:『不怕困苦艰苦奋斗之模范』

东北抗日联军是我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军队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这支武装力量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为抵抗外侮,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官兵们以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据统计,东北抗联14年共出击20多万次。中共中央对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苦奋斗之模范”。

(摘自人民网)

邹韬奋:犀利之笔主张抗日救国

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的邹韬奋,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他于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5年邹韬奋回国后,不顾威胁利诱继续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翌年,他参加组织了救国会,将所办的《大众生活》作为救国会的机关报,结果被敌人逮捕关押了8个月,成为轰动全国的“救国会七君子案”。抗战爆发后,他得以出狱,为体现团结对外的精神他接受政府之聘就任国民参政员。在参政会上,邹韬奋的言论总是让当局“讨厌”,尤其是他调解国共摩擦,被一些国民党人骂为“国民党请你当参政员,你却为共产党说话”。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他的迫害,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他进入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不顾疲劳病痛,到各地参观、访问、演讲,歌颂解放区,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病情加重后,党组织护送他到上海治病。到上海后,他在病榻上坚持写作《患难余生记》一书。因病情恶化,邹韬奋于1944年7月24日逝世,年仅49岁。根据他的遗嘱,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在延安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作了亲笔题词。毛泽东指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油画《开国大典》的变迁

2011年7月,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中厅展出了两幅《开国大典》油画,其中一幅是“文革”后首次公开亮相。

1951年初,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交给了37岁的董希文。从开始创作到局部修改完毕,董希文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便完成了。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各界代表,画面上第一排领导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这幅《开国大典》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然而仅3年后,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中央随即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边上的高岗抹掉。

1972年,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术展。革命博物馆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通知他在油画《开国大典》上去掉刘少奇。此时董希文已经癌症晚期,他在儿子的陪伴下抱病来到博物馆,让儿子当“拐杖”撑着他作画。删掉画上的刘少奇不久,执掌大权的中央文革小组,将下放在河北磁县农村劳动的一些中央美院的著名教授调回北京,任务是对一批五六十年代有影响的革命历史画进行“刷新备用”。

据董希文的学生、现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回忆,“刷新”《开国大典》的目的,是要改去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林伯渠,原因主管部门没有道明。为了尊重历史与自己的老师,他灵活地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由他和画家赵域按原图复制一幅《开国大典》。他们边复制边向病重的董希文请教,这是此画的第四稿。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央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原貌,便由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如今在国家博物馆展览厅里展出的《开国大典》便是临摹品。

(摘自人民网)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37年,河北省委为了及时与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络,决定在天津市内建立一个秘密电台。当时的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兼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化名姚克广从外地调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地下党员王光杰负责天津秘密电台的组建和运行。

白天,王光杰去天祥市场一家电料行当技师,配合他工作的另一位女同志王兰芬则在“家”中料理机关事务,在晒台上放好一根竹竿,作为平安信号。晚上,王光杰和王兰芬共同收发电报,收抄“伯力电台”的广播,从这个电台可以接听党中央和解放区的消息。每当夜幕降临,“嘀嘀嗒嗒”一连串红色信号冲破黑暗夜空,不断传送着坚持在白区工作的党组织向上级组织汇报的情况,也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给战斗在白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带来希望和曙光。

1938年,天津地下党组织贯彻党对沦陷区城市工作的方针,在领导市内地下斗争的同时,迅速将抗日斗争的重点放在敌人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冀东农村。王光杰开始给八路军第四纵队收发报。按照事先约定的呼号和密码,王光杰很快与第四纵队司令部建立了电波联系。在党发动领导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过程中,这部电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5月,为了保证电台的安全,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其迁往英租界康伯兰道福寿别墅4号。直至1939年8月,日伪势力渗入英租界,形势极为严峻,上级党组织决定停止电台工作,将王光杰、王兰芬调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接受新的任务。

值得称道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使朝夕战斗生活在一起的假夫妻产生了真感情。一次,王光杰病倒了,持续高烧不能起床,王兰芬除了代替他完成收发报工作外,还日夜精心呵护、嘘寒问暖。渐渐地,爱情的花朵在两个年轻人的心灵深处悄悄绽放。1938年12月26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王光杰和王兰芬由假夫妻结成了真伴侣,成就了一段革命爱情的佳话。

(摘自《光明日报》)

抗战中以日本人为主的“中共谍报团”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除了在公开战场对敌交战外,还在隐蔽战线与敌人展开了激烈交锋。在这条战线上,以日本人为主的“中共谍报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虹口区的日租界内,日本设立了一所东亚同文书院,目的是培养一批侵华文化特务。留日归来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学文此时在院内任教,他发现有些日本青年对国内军阀、财阀有反感情绪,便向他们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使这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侵华的罪恶,并秘密介绍他们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经过王学文牵线,中西功、西里龙夫等10余名青年同“上海的日本共产党和日本进步人士的核心人物”尾崎秀实建立了密切关系,这批人后来成为向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提供重要情报的谍报人员,其中有几个人还成为日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军部急需情报分析人员。经尾崎秀实介绍,中西功被研究中国情报的最大特务机构“满铁总社调查部”录用,不久又被派到上海任分部负责人。西里龙夫则被派到南京担任随军记者,接着又到派遣军司令部担任情报分析员。中西功把侵华日军各方面情报搜集汇总起来,再接收尾崎秀实从日本发来的对中国战场决策的情报。因此,日军在中国战场想采取什么重大行动,延安预先已经获取了消息。

据中西功的夫人回忆,1973年中西功患病弥留之际,最后怀念的仍是在上海的斗争岁月,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胜利的人们……他们有了自己的共和国……”在他东京墓园的墓志铭上写着:“为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摘自人民网)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
“América Latina es un mundomaravilloso y variopinto”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开国大典(组诗)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中央警卫师警卫开国大典逸事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陈漫远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前夕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