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坤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面对东北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振兴面临的复杂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我省视察时指出,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总书记的讲话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东北振兴前行的征程。为此,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对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了新的安排。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共和国长子”,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过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东北地区仍然集聚着大连造船厂、大连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一重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长春客车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据初步统计,东北三省目前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的1/3,数控机床产值占1/3,内燃机产量占1/5,炼油能力占1/5,钢铁产量占1/10以上,汽车产量占1/7左右,造船总能力接近全国的1/5,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
但是,改革开放后,东北患上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乏力,经济发展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拉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的GDP是广东省的2倍,到2001年广东省是辽宁省的2倍;我省的GDP原与浙江省差不多,到2001年不足浙江省的50%;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到2001年仅为其46.2%。
针对这种不适应,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发展全局出发,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十多年来,东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体制改革、基础设施、民生水平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达到6.07万亿元,比2003年翻了两番;人均GDP从不到2000美元增加到接近8000美元;2003年-2013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7%。截至2013年末,辽宁省地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面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2%,从业人员在70%以上;吉林省民营经济占地区GDP的51%,比2003年增加18%;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占比则达到52%。201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各拥有高速公路里程3917公里、2252公里、4100公里,分别是2002年的2.4倍、4.2倍、9.9倍。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578元、22275元、26955元,分别是2003年的3.5倍、3.2倍、4.0倍;三省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523元、9621元和8896元,分别是2003年的3.6倍、3.8倍、3.5倍;三省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对69座资源枯竭城市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809亿元,阜新、辽源、白山、鸡西、鹤岗等典型城市煤炭工业产值降到10%以下。
然而,相对于成绩而言,东北地区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更倍受瞩目。现阶段,这些矛盾和困难集中反映在自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颓势上。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增速分别为8.7%、8.3%和8.0%;2014年陡降为5.8%、6.5%和5.6%,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1.6、0.9和1.8个百分点,在四大区域板块中落到了最后;今年上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增速分别为2.6%、6.1%和5.1%,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4.4、0.9和1.9个百分点,分别位列倒数第一、第四和第三。可见,东北的振兴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总之,自2003年以来,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全面振兴的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东北振兴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密集视察东北、召开振兴东北专题会议,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连续出台,对东北问题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对东北来说本身就是重大发展机遇。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11月,李克强总理视察黑龙江;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3月,李克强总理再到辽宁视察;其间,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频繁到东北指导工作。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回访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体制机制转型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振兴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辽宁省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东北地区其他省也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概括了东北振兴工作的战略意义,充分肯定了前十年东北振兴的巨大成就,而且深入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要求,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对指导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也10余次对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批示。
2014年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8月19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我省,对事关东北振兴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特别是今年7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新要求,使东北广大干部群众拨云见日,增强了振兴发展的自信。
所有这些,都向全国乃至世界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东北振兴的强烈政治意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的关怀、关注,这必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东北,为推动东北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早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深刻阐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9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上述两个文件为东北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2014年8月19日,为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的现实,国务院紧急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重大政策举措》从11个方面提出了支持东北振兴的35条政策举措,实质性支持政策140多项,对东北地区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农业改革、科技创新改革、资源型城市改革等都提出了有效的思路和办法,推出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政策。特别是《重大政策举措》突出强调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打通决策部署和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衔接。
《重大政策举措》聚焦东北地区现阶段需求,较好地把握了东北地区发展的脉搏,针对东北振兴发展的病因,内容具体,操作性强,是高含金量的促进区域发展政策举措,对破解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困境,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东北振兴迈上新台阶将发挥积极作用。
“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近期召开的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定》,系统地阐明了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总体思路,对事关当前和长远的重大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落实《决定》精神,就必须善于把我省的振兴需求与中央近期支持东北振兴的各项政策举措相协调、相衔接,抓住重点、突破关键,以最快的速度抓出实效。
(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我省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简政放权,把该放给市场的权力坚决放给市场,持久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通过加快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帮助国企把富余人员安置好,把还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让国企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借鉴发达地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民营经济扶持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帮助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我省确立的“七大产业”、“四大工程”,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核心企业研发能力,扶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以治理高耗能、高污染为突破口,逐渐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其为先导,促进“四大工程”融合发展;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解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畅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三)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把“长吉图”打造成我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和国家自贸区建设的备选地;利用我省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的有利条件,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加强与俄、韩、蒙、日、朝等国的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另外,也要做好对内开放与合作,深化对东北其他省区的开放与合作,加强对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合作,积极开展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开放与合作。
(四)狠抓人才兴业战略。人才是我省振兴发展的最大短板。补齐这块短板,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二要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积极营造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切实使我省振兴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育得出、养得住、引得进、用得好,实现区域与人才共同发展;三要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年度考核体系。
(五)当前要把稳增长当作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我省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明确要求。因此,要坚决遏制住我省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态势,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工作都要服务于稳增长这个大局。
第一,狠抓项目落地。配合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的以及国家发改委同我省拟定的准备落地或已经落地我省的若干重大项目,要竭力创造条件,尽快配置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力促项目尽快开工,尽快达产,尽快为稳增长助力。
第二,狠抓市场需求。我省很多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和原材料企业,并不缺新技术、新产品,目前主要缺市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引导企业顺应全球商业发展趋势,创新商业模式,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市场消费热点的新动力;政府也要探索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政府还要及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需求。
第三,狠抓联动发展。东北振兴发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东北地区哪个省区单打独斗即可功成的事。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敢于创新,迎难而上。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接受指导,切实提高对于中央各项政策的执行力。
第四,坚持“马上就办”。东北振兴发展,机遇转瞬即逝。在当前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要求的那样,各级领导班子一定要把“担当”二字突出出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抓紧制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责任分工和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加大督查和对“不作为”的惩处力度,尽快让中央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