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周之澄 周武忠
大学老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对策与建议
文·图 ◎ 周之澄 周武忠
近年来,中国不少高校随着新建校区的日趋成熟,开始关注老校区的改造,对老校区中不断增长的新功能需求进行重新布局、设施更新。在老校区改造过程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对老校区改造过程中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同时又避免以历史文脉断裂为代表的新改造问题的出现,成为了环境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结合近年来笔者对大学校区校园环境景观改造设计的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城市空心化是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经济承载量过大而造成的城市核心区域生活、工作成本过高,从而使得部分城市居民与机构外迁的过程。虽然由于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等众多约束,理论层面上极端的城市空心化现象不太可能发生,但相类似的,高校向郊区的迁移发展会相应地在城市中催生局部空心化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在其所在城市的城区范围以外建设发展新的校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相对较为低廉的土地价格、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全新建设的、符合新发展要求的功能型新校区都会为学校的发展、扩建提供便利。另外,高校在进行扩招后,学生与教工数量的不断增长、学校可用空间的日渐紧张以及市中心交通条件因拥堵而愈发不便利,是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但高校的外迁、外延也必然会导致其工作发展重心向新校区转移,大量的师生人才、教学科研资源会因此从城市中心的老校区中迁移出去。这样的高校老校区“空心化”过程会造成大量经济资源的浪费,频繁增开的往返校车的交通成本上升是很好的例子。与此同时,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的,如文化“软实力”等高校的无形资产也会随着资源的流出而受损明显,高校的周边居民也会明显感觉到老校区人气、文教氛围的下降,甚至由于高校主校区的变更而导致城
1.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老图书馆
2.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铜鼎和大草坪
1
2市范围内的“文化空心化”与“教育空心化”问题出现,这在高校林立的部分城市会尤为突出。因此,老校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需要尽可能多地填补这些空白,通过对高校历史文化与教育主题的强化设计,突出高校老校区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应进行设施与环境系统的优化更新以及功能分区定位的改善设计,以此来缓解人口增长、空间不足以及交通恶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许多百年名校因为其较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学校及周边区域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独特氛围,进而对其所在城市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位于南京市学府路,距离南京市较为有名的总统府、鸡鸣寺、玄武湖等景点以及珠江路、新街口、鼓楼等热闹街区都在15分钟车程之内,处于南京城的核心区域。无论是早前的浦口新校区,还是在2006年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四牌楼校区似乎都没有因为大批师生的“转移阵地”而“褪色”,提到该校区,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觉得“环境很好、历史感很强、学习氛围不错”,且大多对大礼堂、中央喷泉、梧桐行道树等代表景观元素印象深刻。
也许是受到南京城文化古城的整体风格影响,东南大学四牌楼老校区的景观设计很好地保存了历史文化印记,且随时代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改造,确实无愧于其传统工科院校的盛名。校园景观中,大礼堂、梅庵、主干道及沿路的法国梧桐等见证了学校发展历程的“里程碑”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建筑景观虽然有“守旧”有“更新”,但新建筑的新址基本都与原址保持了一致,风格也尽量与原有建筑保持统一,每幢建筑或老或新都充满着近现代的文化气息,它们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所百年名校的工科传统。图书馆、老教学楼、新多功能展览教学楼以及其周边的树围草坪景观,再加上南京高校常见的大鼎景观小品,则为校园中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实际上,四牌楼校区的环境景观仍有提升的空间。纵使年代感突出,校园景观系统中多是以冰冷的建筑等“死物”景观为主,虽有绿化但尚显不足,遑论精致美观;主要点缀景观欠缺“人气”,单一的喷泉水景难掩其瑕,许多绿化景观或因为光线原因或因为功能性不足使得其进入性较差;除去近南门区域,校园纵深处景观规划稍显混乱;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化设施较为缺乏,学生、老师在室外都难觅静坐晨读之所,传统学府的历史厚重感与大学的青春活力感之间并不应该只有矛盾。
高校的历史文化绝非触不可及,也并不是仅能寄托于文字图像、声誉名人之中,而是可以通过具象化的事物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景观展示无疑是最为直观、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景观甚至可以通过整体景观规划、景观节点设计、突出景观标志等手段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得以“活化”,而老校区则往往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厚重的历史积累等优势成为高校历史文化展示区域的首选。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空间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阐释高校老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理念的另一理论依据。根据空间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可以将高校老校区的环境景观改造设计过程,视为景观规划设计在老校区这一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改造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对于该过程的影响。同时,在老校区的校园内部,各个群体空间的协同景观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在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的基础之上应依据已形成的校园区块进行分群体的对应空间主题设计与细部设计,这也为老校区的功能革新与重新分区提供了设计思路。
此外,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下,学生、教职工等校园主体的实际需求也应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其中尤以人性化活动场所与景观可进入性为甚。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首先提出的“灰空间”过渡空间概念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有很大的设计应用空间,虽然其原意是指无法明确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的半封闭、半开敞中介空间,但将其引入校园环境景观系统设计之中,用以拓展室外人性化活动场所是十分适合的。如果将教学楼、行政楼等无法直接接触自然光照的场所视为校园景观中的“黑”空间(仅相对而言;校园内半开敞式功能建筑较少,采光性不计入此处讨论),将体育运动场、室外开阔地(如大草坪)等露天场所视为校园景观中的“白”空间,介乎两者之间自成一类的半开敞式功能性活动空间为“灰空间”,则十分适宜师生乃至校外人员在学习、工作之余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并感受校园文化魅力之场所。半开敞式功能性活动空间设计特点在于,它既能够加强景观系统的可进入性,其功能性设施又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可谓兼顾生态美观与功能实用。另外,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元素与校园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延续高校历史文脉的新型校园景观。
河海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位于南京市西康路上的清凉山老校区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环境景观改造工程。与同在南京城市中心的东南大学四牌楼老校区相比,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的校园环境更有特点,除占地面积更大之外,校区内地势起伏较为明显,植被种类众多,基础绿化条件优良,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三百佳”和江苏省“花园式高校”“园林式单位”称号。但由于建校之后没有统一的校园环境景观规划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许多建筑、设施及周边景观都较为陈旧而不堪使用,且自身风格多变不统一;受地形条件影响绿化覆盖面虽广但杂乱无序;标志性景观匮乏并欠缺休闲区域;在交通流线情况不佳、停车位置紧张的同时校园内却存在着大量的空地未加开发利用。
根据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的环境景观现状,老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内容应遵循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即整体规划布局、特色地景网络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三个设计层次分别设计、协同分布、整体统一的设计思想。整体规划布局着眼于对整个老校区进行总体定位,明确设计目标、功能分区、具体设计内容等,并统一整体景观风格。此外,整体设计还应考虑老校区外部形象、校区与周边区域的景观衔接、校区在城市中的定位等因素。如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西康路正门处为与汉口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校园入口处缺乏缓冲,需要在设计校门时辅之以一定的景观缓冲带。特色地景网络则是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条件建设充满景观个性的校园环境,其中路网、景观节点、景观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建筑作为校园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之一,虽各不相同但在整体风格上须保持统一,并与外装饰、周边景观带形成以点扩面的效果。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而整体统一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更新老校区原有景观系统、建立更适合学校文化的新景观体系,以期能够彰显大学的自身特色、展示延续学校的传统文脉、确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形象,以满足景观经济上节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将校园景观系统设计得更加人性化,对内激发师生与校友的学校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对外向社会展示高等院校的深厚底蕴与独特文化。
大学老校区校园的环境景观总体规划设计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延续历史文脉;二是如何突出办学理念;三是营造人性化场所;四是彰显景观个性。
3. 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华夏水利先贤颂
4. 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内的古树:一叶荻
3
4
第一,延续历史文脉。大多数有新老多个校区的高校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与自身的独特优势。建校伊始的办学初衷、前人的精华思想、后人的发展理念都应该结合校园特点展现在景观系统之中,尤其是以“老”字著称的老校区。老校区中可以作为景观意向活跃于校园景观之中的元素有很多,形式也较为多变,最为常见的有代表建筑、人物纪念像、事件纪念碑等,设计得当的甚至可以作为校园的景观标志物,再以此为中心确定主题,由点及面地设计区域环境,往往能够形成一片经典校园景观。
第二,突出办学理念。高校建立的初衷是教书育人,其办学理念与校训精神也应该在校园景观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让人们时刻感受到高等学府充满人文教育气息的良好校园氛围。雕塑、碑记、指示牌等景观小品和公共标识系统可以有目的性地进行教育理念附加设计,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人们对高校先进突出的教学思想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结合如主题讲座、科技文化节庆以及纪念活动等相关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景观空间传播文化教育理念,以景观艺术设计手段达到“以艺术塑灵魂”的高尚目的。
第三,营造人性化场所。正如上文“灰空间”理论的校园景观延伸设计理念所述,人性化场所的设计在景观系统中必不可少。高校校园是充分体现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的场所,以此为主题的功能型建筑与周边设施可以在此充分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如访客中心、纪念品中心等专门面向大众的服务性建筑以及这些建筑内和周边设置的饮水机、座椅、售物机、充电服务设施等,都可以体现出高校的社会化功能以及与城市联结的紧密性。另外,如花架停车场等兼具景观效果与服务功能的现代景观场所以及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数字化服务设施,都可以使高校在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之中占得先机并贡献己力。在空间分布上,高校校园则要多添加休闲空间与聚会场所等真正能够为校园主体服务的室内外景观场所,绿地也可以设置一些可进入性草坪来增加互动性。另外,高校校园在照明系统、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方面也要相应完善,以全方位的系统设计使高校校园充满“人情味”。
第四,彰显景观个性。相对于更为突出的人工景观,校园自然景观特点的设计方法应着重于生态性与异质性的体现。由于存在年份较长,大部分老校区的自然景观丰富,花木茂盛,设计上可以根据该校区的所在的气候修复一些地带性植被种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多栽种乡土植物;对于树种较为单一的区域,乔木、灌木、藤本花卉植物要有机地结合搭配,有地形变化的则应根据地形统一规划整理植物种类;为形成美观的植物景观应增加花卉的应用。此外,老校区的功能分区并不只是简单照顾建筑功能,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植物主题来形成各功能区的景观特色。根据校园建设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不同建筑为依据进行归类或是进行功能置换重新分区,在相应区域种植特色花树,形成个性化景观;甚至还可以进行极具校园人文情怀的“校花”评选等形式来丰富学校的文化特色。
高校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是延续历史文脉、反“空心化”、重视群体空间设计并人性化的。老校区之所以需要改造设计,是因为随着高校新功能需求的不断出现,原有的功能布局需要做出调整,但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格局与历史印记的抹杀。高等院校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老校区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也因其良好的校园绿化条件而成为城市中心的主要生态单元,同时高校也无疑是城市中的思想汇集与新理念产生地。正是在这些方面的独一无二性使得高校在对人们思维、行为的塑造教化方面,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延续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在重视文教独特性以及彰显景观个性的前提下,经过妥善规划设计的校园环境景观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修学教育空间,这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之澄 上海交通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生。
周武忠 上海交通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园林景观师,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
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相比,生态农业观光园强调引入生态思想,尊重场地本身立地条件,保护及合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在开发营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观光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观光园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论,因此对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定义更是不明确。本文引用的是南京林业大学李晓颖与王浩教授编著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一书中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定义:是指在划定的范围内,以清洁、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前提;以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相结合,融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产、展示、经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活动、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三位一体”规划设计理念首先由南京林业大学在深入分析并总结国内外农业观光园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剖析其本质、特征提炼出的重要理论,结论是: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生态自然环境为必要条件和基质依托,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休闲旅游为重要功能的综合性园区。而“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理念则是从提出的景观规划、农业生产和旅游学三个角度综合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策略,围绕这三方面所作的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的核心内容。
景观规划
“三位一体”理念中的景观类型规划包含自然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和人工景观四部分。四种景观类型规划相辅相成,涵盖了农业观光园从环境保护利用、产业规划发展到文化内涵体现、配套设施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规划体系。其主要定位模式有两种,即以农业生产带动旅游观光和以旅游观光促进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