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琴(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学239400)
走进圆的世界
——第2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张 琴(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学23940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圆的认识》可谓张齐华老师成名之作,这次给我们呈现的第三版本,从多个视角,对这一传统题材的课进行了独特加工和全新演绎,引领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圆的世界。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课的伊始就直指重点,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确定它们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然后引发思考:确定圆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这个数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找到这个数吗?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当学生讨论出只要一个数,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教师再次发难:这个数是圆的半径,半径有无数条,怎么说一条就行呢?四人小组再次合作验证圆的半径是不是有无数条且相等。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设疑的问题情境中,与同学合作交流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观念主要指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课前教师已经布置学生画圆,将课堂中的操作时间节省下来。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1分钟之内,能画几个漂亮的圆就画几个漂亮的圆。”巡视的过程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对学生画的情况进行了指导。由学生画的典型图案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同心圆。四人小组头脑风暴下,你在哪里见过?(水波,箭靶,棒棒糖,树的年轮……)2.迁移到画圆的直径时的一幅图(圆内有四条直径将圆八等分),这时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有说像自行车车轮的,有说像比萨饼,有说像柠檬,有说像螺旋桨,甚至有的学生说像18世纪的马车的车轮……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遨游在数学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圆有关的问题。由车轮图,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车轴不装在圆心这个位置,那么自行车骑起来是什么效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自告奋勇地上台演示,给数学课堂带来阵阵欢笑,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习得新知识。
猜一猜环节,猜猜教师带来的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形物体是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猜测,唱片、蛋糕、腰围、激光灯、儿童车车轮……最后,教师揭晓答案是钟。由此引入找一找环节,找找看,钟面上还有哪些圆?用激励性语言,看谁能找全,别留给他人机会!(钟面上的数字,钟面上的小格,时针走的轨迹,分针走的轨迹,秒针走的轨迹……)将数学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那么直径135米的圆形物体可能是什么?为防止学生猜的太天马行空,张教师告诉大家,我们今天上课所坐的位置到门口有20米。(篮球场,小形星球,别墅,操场,学校,摩天轮……)由此引导学生想到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伦敦眼”,如果教师坐在某一位置,教师的儿子想坐在离老爸最远位置,他在挑选座位时应该坐在哪个位置?
整节课张教师以朴实的语言带领着我们由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由学生自己创作黑白图案,想象出五彩缤纷的、形形色色的圆形物体,走进圆的世界,学生的想象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