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联系群众是党员的终身事业”

2015-07-12 10:34
新长征 2015年5期
关键词:张闻天群众

宗 言

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运用群众观点,依靠群众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人民的革命理想推向前进。张闻天曾说:“要实现革命的理想,一定要依靠于一定的社会力量,这社会的力量就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

“群众是革命力量的不竭源泉”

张闻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的党的领导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的张闻天,就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觉察到“左倾路线”的危害,明确主张转变领导方式,他尖锐地批评这种错误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表现,是“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此后,张闻天又在《斗争》周刊上连续发表4篇论文对党群关系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进一步批评“那种以为党是超于一切的,党只能命令群众,党不必注意群众的意见”的思想,明确提出要使党“真正能够变为群众的领导者,不只要教育群众,而且要跟群众学习”,在党内树立了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思维。1935年1月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他在领导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反复强调“群众是革命力量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群众的力量是我党的最后依靠”。在1938年4月12日的那篇著名的《论青年的修养》一文中,他强调指出:“如果没有群众的拥护与群众的行动,任何推动历史前进的理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1939年11月,张闻天专门撰写文章,把“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作为“马列主义论党的学说的基本问题”来对待,全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几个原则”,对全党干部提高认识,按照正确的原则贯彻群众路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之后,党中央决定由张闻天和陈云等同志一道前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怎样才能把东北建成巩固的革命大后方,张闻天坚决主张贯彻群众路线。他指出:“我们唯一的巧妙办法,就是动员群众起来,成为人民战争”。反之,如果“群众不发动起来,我们就成为孤军奋战,我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角色的转换,张闻天敏锐地觉察到脱离群众的危险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增加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专门就革命胜利后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敲起了警钟,尖锐地批评一些不良表现“是旧社会里军阀官僚的旧思想,是剥削者和压迫者的思想”,明确指出干部应该“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给人民办事情,而不是企图骑在人民脖子上,称王称霸。”

“没有群众的革命实践,就不会有马列主义。”这也是张闻天常说的一句话。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局势,张闻天更加强调重视群众的力量,他提出,一定要“吸收人民参加管理。密切国家和人民的联系。发展各种形式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决不能把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当做无足轻重的形式,而应作为“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能“使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人经常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减少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等各种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总之,在张闻天看来,党的一切工作必须真正信任群众,相信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从而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去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历史任务。

“群众重视的主要是行动”

张闻天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带头深入群众的典范。他常说:“群众所重视的不仅是言论,而主要的是行动。”中央苏区时期,为了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革命事业,苏区中央政府签发了《优待红军家属条例》。为了使这一条例能在全苏区贯彻执行,张闻天在瑞金沙洲坝中央政府大礼堂召开了干部动员大会,并且以身作则,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张闻天同大家一道,在红军家属地里锄草、种菜、挑水。由于缺少耕牛,张闻天就同大家一道用肩拉犁,开垦荒地。张闻天的肩膀拉得又红又肿,可他仍然坚持,还一边笑着说:“天气这么冷,我们一拉犁身子就冒汗了,这可是不花钱的暖气!”红军家属缺柴火,张闻天便领着大家上山砍柴,警卫员考虑他身体差,眼睛又近视,劝他就别去山上了。可是张闻天却摇头说:“你们可别小瞧我,论砍柴也许你们还不如我呢”。说罢,他脚穿麻草鞋,腰挎柴刀,领着大伙上路了。傍晚,张闻天果然跟大家一道挑回了满满一担干柴。1934年4月,中央政府为了集中粮食支援前线,争取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开展了每人节省3升米运动,张闻天为此发表了《为节省运动的指示信》,强调指出:“每人节省3升米的群众运动,必须依靠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干部带头的模范领导作用。”中央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张闻天每天已经由吃3餐改为吃两餐,而且身体差、工作又忙,建议他不要参加节省3升米的运动。张闻天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关心,他说:“大家都一样辛苦,你们都能坚持下去,我也能坚持!我不能搞特殊化,每天按规定,扣除我的口粮。”不到1个月,他果然同大家一样,节省出了3升大米。

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主动率团深入农村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年多的调查,史称“晋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化名张晋西,吃住在农民家中,以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因此群众不知道他是共产党的“大干部”。在直接调查的村庄,他挨家逐户地同农民、干部及各种人士谈话,几乎走访了所有农户。由于亲近群众,和群众建立了良好关系,所以群众和他无话不谈,结果他在调研中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张闻天率领的调查团系统地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查。从土地、人口到劳动力、肥料、种子、资金等生产要素,从耕作到分配的整个过程的调查,又细致到当地各种土地类型及其等级,甚至调查清楚了各种作物在各种土地单位面积上的播种量、施肥量和年产量,各种牲畜的使役量、产肥量、租用借用办法、全年的经济效益、各种草料的消耗量等。在调查中,张闻天强调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调查材料应经常整理、补充、校正;调查初步完成,即应在当地加以研究。每次走访,他都口问笔记,而且事后就立即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再到群众中调查。调查材料整理好后,还要询问基层干部这些材料是否属实,所总结提出的意见是否切合实际。基于这样认真、细致的调查,张闻天等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这些调研成果,一方面为改进、完善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事实依据和理论借鉴;另一方面,张闻天的群众情怀和思想在调查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生活上要向工农的孩子看齐”

在日常生活中,张闻天以人民的公仆来看待自己,始终注意用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教育子女。他注重党性修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对子女严格要求,从不让他们搞特殊。张虹生是张闻天唯一的儿子,他生下来就一直被寄养在延安保育院,将近8岁才被接到父亲身边。虽然张闻天对儿子也是疼爱有加,可在生活上,却一直严格要求,注意不让张虹生沾染特殊化的习气。据张虹生回忆,还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他和父亲张闻天之间就发生过一次“轿车风波”。张虹生见张闻天外出坐小汽车,自己也想坐,可张闻天总是不允许。一次,张虹生趁爸爸还没有上车之前,就先偷偷地钻进车子里。张闻天上车发现后,和蔼地对儿子说:“这是爸爸的工作用车,你不能坐,乖乖下去吧。”可是好说歹说,张虹生就是不肯下车。张闻天见一时说服不了儿子,自己干脆下车步行去上班。打这以后,张虹生就再也不闹着要坐小汽车了。张虹生上中学后,学校让每个学生填写学生登记表。张虹生见许多同学在“家庭出身”一栏里填了“革干”或“革军”,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填,就去问爸爸。张闻天说,你就填“职员”吧,“你们是职员的儿女”。张闻天认为“不管是工厂里的工人、种地的农民,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是干革命的,只是分工不同”。张闻天不只是要求孩子们在填表时填写“职员”,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是按照普通职员子女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们。张闻天对外孙女秀君也是同样严格要求,张闻天要求他们“生活上要向工农的孩子看齐,不能贪图享受”。就这样,张虹生和秀君无论上学放学,都是乘坐公共汽车,从来没坐过一次张闻天的小汽车,旧的衣服只要能穿,就决不买新的。

张闻天生前严格要求子女,从不让他们搞特殊,他死后也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上的遗产。1976年4月,张闻天自知病情沉重,将夫人刘英叫到了床前,对刘英说:“我不行了……别的倒没什么,只是这十几年没能为党工作,深感遗憾。”并反复嘱咐刘英:“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给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4万元的党费,凝结着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张闻天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物质遗产,但他“为人民服务就光荣”的优良品德,却是留给我们的无价的精神财产。

猜你喜欢
张闻天群众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名人名言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张闻天晚年:想做个“普通的劳动者”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