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波,冉茂兵,梁剑棋,李文素,李献青
川北医学院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杨龙波,冉茂兵,梁剑棋,李文素,李献青
川北医学院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的形成时社会、子女以及空巢老人自身作用的结果。他们普遍存在生存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本文就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策略。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调查;策略研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到2015年,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农村老年人问题日益突出[1]现有的有关空巢老人的文献,对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不够全面,是按点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有关农村空巢老人文献的收集整理,希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因为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及整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受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加上空巢老人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主要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根据空巢家庭的生活情况将空巢家庭分为两类:一类是空巢老人年龄较低,身体较好,仍有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的一般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很多还补贴孩子,居家生活条件较好,与子女相处融洽,精神生活较丰富,与外界联系较多,总体来看,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另一类是空巢老人高龄,孤寡,患病需长时间治疗的困难空巢家庭,他们有的能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援助,但数量有限,大多已丧失劳动力,身体较差,居住的条件较差,和子女的关系一般,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所以他们生活单调,孤独感强且对生活的满意度低。除了居家养老外,还有部分空巢老人以其他的方式养老,如社区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商业养老等。这些养老方式充分结合社会,政府,家庭及空巢老人个人几方面好的因素,更人性化的为空巢老人的生活着想,但在实施方面却没想象着的那么好,其原因是养老服务需求较大,但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紧急需求难度大。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不全面;商业养老险不稳定;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服务不周到或全面以及因为是在农村,相关工作人员严重不够等。由此看出我国就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漏洞。
3.1 国外养老模式
美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在确保房屋所有者合法权益方面作出许多举措,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贷款模式,确立并完善了金融体系,满足了部分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目前,美国政府有三种住房反向贷款类型:一是由金融机构销售,美国政府提供担保的房产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ECM);二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企业销售并担保的住房持有者贷款(Homer Keeper);三是完全由民营机构提供,无政府担保的纯私人性质的方向抵押贷款财务自由贷款(Financial Freedom)。但是,在我国,父母终老时,把住房作为一笔重要遗产留给子女,成为很多传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爱”的表现[2]。同时,农村住房位子偏僻,结构简陋,出售价格极其低廉甚至无人购买。因此,国外住房反向贷款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无法实施。
3.2 国内养老模式
传统农村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机构养老。但对农村空巢老人而言,家庭养老已经失灵,机构养老更是障碍重重,这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在农村空巢家庭中,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颠覆。因为养老必须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农村空巢家庭都难以提供。农村养老机构只有两个,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但是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绝大多数空巢老人都难以踏进养老机构的大门。同时,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养老机构由于经济因素难以运行甚至没有养老机构。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问卷调查,对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因素进行分析。
4.1 社会因素
4.1.1 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农村逐渐普遍,家庭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老人数量相对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部分家庭出现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的情况,所以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4.1.2 劳动力的转移
家庭联产承包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打下了基础: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奔向城市。并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大提高,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农业种植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光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量,也减少了对纯劳动力的需求量,这就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空巢家庭数量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这样就使得农村剩下大量的老人与儿童,其中大部分是空巢老人。
4.1.3 社会保障制度缺乏
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农村空巢老人老年之后没有退休金与养老金,他们的晚年生活无法够得到保障,也没有城镇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靠传统的“养儿防老“方法来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随着传统孝道的弱化,许多子女不愿意与父母共同居住,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4.1.4 医保制度的欠缺
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受到当地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许多空巢老人出现“大病拖,小病熬“的现象,虽然现在农村已经实行了新农合制度,但是毕竟报销比例有限,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也让许多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农村缺乏完善的医保体系,导致空巢老人的看病问题无法完全解决。
4.2 家庭因素
4.2.1 子女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和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原因都不愿意和自家的老人住在一起,或者是因为代沟问题,很多老年人与年轻一辈在生活习惯上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很多老年人单独居住,由于农村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他们行动不便,但是日常生活往往需要自己解决,因此无法保证其生活质量。
4.2.2 经济因素
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少且单一,农村的空巢老人由于知识文化的欠缺和身体素质的制约,他们只能靠着家里的土地维持生计。但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农村家庭的收入减少,给老人用于养老的钱相对较少。虽然国家和政府会发放部分养老金和生活补贴,但是这部分资金也无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问题。
4.3 个人因素
4.3.1 身体因素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同时空巢老人经济条件差,因此很多空巢老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扛,最后疾病越拖越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的疏忽,使得很多空巢老人们因为“看病贵,看病难”而对自身的疾病一拖再拖。当然子女的关心与照顾不到位也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4.3.2 心理因素
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各种娱乐设施比较缺乏,农村空巢老人的闲暇时间只能用在看电视与聊天上。据张力衡等学者研究调查指出我国超过一半(65.3%)的农村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孤苦,自卑等消极情感,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局限,很多空巢老人渴望子女们给予他们更多心理上的慰藉而不单是物质上的支持。[3]农村空巢老人往往因为孤独感的增加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不能安心养老。
5.1 政府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因此,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现状及诸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稳定的多方统筹机制,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对于农村空巢老人中的特困群体应该建立相应的法规,通过设立专门的救助资金,在完善保障的同时搞好的扶持。总之,加大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养老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扩大农村低保范围政策、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关键。,
5.2 社会方面
由于农村社区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有较强的凝聚力,有利于动员社区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倡导和支持志愿者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另外,卫生部门应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和公共服务、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定期的常规检查、并经常深入家庭或电话巡访、随时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应急救助、心理抚慰及健康保健等志愿服务。
5.3 家庭方面
对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的角色,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尊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对农村年轻人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孝敬父母方面的教育。在家里的子女在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状态,多了解老人的想法,多与其沟通,避免代沟的加深。在外务工的子女要经常联系家里的老人,每个月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5.4 个人方面
普遍的农村空巢老人都存在着孤独感,在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成员的帮助下,农村空巢老人自己也应该走出孤独的困境,多与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增加人际交往,向朋友诉说自己的苦闷,抒发内心的感情开阔视野,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例如和朋友或老伴到有公共娱乐设施的场所健身,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从而使自己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农村老人也应该量力而行,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完全或者是部分经济来源靠自己。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民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显著,解决执医民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去探索出一条或者多条适合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方案,让农村空巢老人安祥晚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
[2]顾莉,以房养老伦理困境及出路探索[J].社会民生:2014(12)152-153
[3]张力衡.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现状的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
杨龙波(1993-),男,汉族,四川高县,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冉茂兵(1994-),男,汉族,四川平昌,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梁剑棋(1994-),女,汉族,广西梧州,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李文素(1994-),女,汉族,四川泸州,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李献青(1977-),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