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
浅析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曲文化
杨芳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
满族定鼎中原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粗旷的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所取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乾隆朝社会稳定,库府充盈,戏曲活动形成高潮。本文以避暑山庄清音阁之规模及所上演的曲目,浅析乾隆时期避暑山庄戏曲文化。
避暑山庄;乾隆;清音阁;戏曲;政治目的
满族定鼎中原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粗犷的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所取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
康熙四十二年在热河上营(现承德市)始建避暑山庄,后经乾隆十九年扩建,山庄工程全部竣工共历时89年,可以说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康熙时期,在避暑山庄的戏曲欣赏,主要是昆腔和弋阳高腔的“清唱”、“花戏”(化妆戏)和以灯组字、拼凑图案的“灯戏”等。避暑山庄“文明福地”室内小戏台,“一片云”室外中型戏台便可供使用,甚至利用殿堂天井、空地均可演出。
乾隆时期,国势稳定,库府充盈,对戏曲的欣赏内容和标准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沿用以往保留、发掘、整理的戏曲本子的基础上,宫内新增了出于政治目的,由供奉词臣有针对性编写的戏曲本,作为演出的连台大戏剧本。
剧本为一戏之本,有了连台大戏剧本,必要有满足剧本需要的,适合剧情发展以充分保证的演出舞台,规模宏大的三层木构式大戏台由此诞生。乾隆于避暑山庄、故宫、颐和园先后营造“崇台三层”大戏台。
避暑山庄东宫福寿园中的清音阁,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台基高约1.6米,面阔三楹,长16.69米;进深三间,宽14.45米;一二两层净高各5米,规格相同,近似方形,三层略小。在结构上,台分“福”、“禄”、“寿”;阁分“雅”、“淑”、“杂”。“福”、“禄”、“寿”是三层戏台的称谓:上层为“福台”,额题“清音阁”;中层为“禄台”,额题“云山韶獲”;下层为“寿台”,额题“响叶钧天”。
戏台南有二层楼式后台,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戏楼两侧有扮戏房,上下两层各九楹。正北为福寿阁,五楹,两层。顶层设皇太后、皇帝和后妃的观戏坐席。两侧有群楼和扮戏房,由楼式围廊相连,是朝廷大臣、外国使节和蒙古王公看戏之所。
避暑山庄清音阁与北京故宫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等大戏楼略同,《前清内庭演出回忆录》这样记述:
“宫中戏台,最大者三处,以热河行宫戏台为最大,其次为宁寿宫,其次为颐和园中之颐乐殿。内监称此三戏台为大爷、二爷、三爷。此三台之建筑,皆分三层,下有五口井,极为壮丽。”
可以说根据连台大戏剧本而创建的清音阁等木构式大戏台,不仅是追求皇家的安富尊荣,也是在显示大清国势之隆盛。在建筑造型和实用功能上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顶峰。
乾隆时,在避暑山庄清音阁上演大戏,置办大量戏衣、砌末且多得不胜枚举。如乾隆三十六年筹办皇帝“六十万寿”时,花费白银742196.8两,用于添补戏衣、砌末、盔头,入山庄福寿园。据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记述:“除杂箱之妖魅神仙面具驼马鱼鹤不计外,仅就衣箱所用行头,又非自宫中圆明园取用,系自有一份,存热河行宫钱粮处以备承用者,则其件数之多,当亦不亚宫内及圆明园。”
另据《避暑山庄陈设档》记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曾五次从避暑山庄向北京撤用乾隆时期的戏衣、砌末。到清亡后,避暑山庄清音阁扮戏楼、坦坦荡荡和正宫,仍庋藏大量云锦、苏绣戏衣。其中“织金男蟒一千六百十二领,各色绸素道袍一千五百二十一件,锦缎袈裟一百件”;存放演戏装具,“衣箱一千一百一十件,靠箱三千二百四十二件,盔箱一千六百八十二件,杂箱一千五百六十四件。”经过五次撤回,避暑山庄余数戏衣、砌末仍如此丰富,可见乾隆盛时之一斑。
避暑山庄内上演的宫廷大戏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除了供皇室及贵族娱乐外,还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清帝一年中四到六个月的山庄生活,期间上演的宫廷大戏必须做到尽善尽美。乾隆时期,清代诗人赵翼在避暑山庄清音阁观看过大戏演出,并作了生动的描述:“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秋狝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诞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
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自八月六日至十五日,演出《升平宝筏》、《封神天榜》和《九如歌颂》等大戏。演员人数众多,舞台及人物装扮华丽,场景调动频繁,人物道具变化多端等宏大场面。乾隆朝,全国呈现出一派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景象,清音阁大戏台由此应运而生,像这样三层均为表演区的建筑,可称之为史上空前绝后的巨构,上演的宫廷大戏也达到了整个清朝的鼎峰。
文化艺术的功利过程,是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标志。以戏曲艺术为手段,在娱乐之中渗透政治针对性,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政策和策略日趋成熟的表现。乾隆不惜耗费巨资营造清音阁并上演大戏,目的不仅是满足帝后愉情娱乐目的需要,也是朝廷推行民族怀柔政策,结好边疆各族上层的一项重大政治措施。
参考资料:
[1]白晓颖《京剧衍变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戏剧》,《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论文集》,2005版,第151页
[2]曹心泉口述、邵茗生笔记《前清内庭演出回忆录》,《剧学月刊》第二卷第5期
[3]《热河都统清册》“热河古物·戏衣”
[4]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页
杨芳(1980-),河北承德人,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