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略论

2015-07-12 10:29:37刘腾飞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3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文化遗产

刘腾飞

蚌埠市博物馆

公众考古略论

刘腾飞

蚌埠市博物馆

公众考古或称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考古学界的一种新的考古研究命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将其翻译并介绍给国内学界。近些年来,随着公众对考古关注度提高,公众考古日渐成为学界讨论热门话题。

公众考古;交流;科普宣传

一、公众考古“考”什么

公众考古首先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由于其笼统性,很难给公众考古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西方学术界的定义大致如下:在北美,几乎所有由公众资助(直接或间接)或获得广泛授权的专业考古就是公众考古;在具体的条款中,公众考古可以被解释为“为保护考古资源,在诸如学校、公园和博物馆等公共场合进行的公众教育和公众解释”。其目标是:保护考古遗产资源;向公众灌输关于这些资源的管理伦理;把考古伦理性解释和解释目标紧密类比。国内学者借鉴公众考古的相关理论,总结为:

交流(communication):考古专家与公众平等交流,用平民化的方式解释的工作,是考古工作能够为人民所理解。

解释(interpretation):对考古工作目的、意义和考古学资料以及文化遗产的解释。

考古学利益相关者(public stakeholder):主要包括政府、文物管理机构、专家和公众。

简而言之,公众考古就是考古学的大众化。

二、公众考古怎么“考”

公众考古在国内其实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早在建国前,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老一辈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已有开始进行考古的公众科普教育。如傅斯年《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李济《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和裴文中《周口店洞穴采掘记》等。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大众化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苏秉琦先生在1950年《进步日报》发表《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中首次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观点;70年代,贾兰坡先生编有《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等科普读物,李伯谦、徐天进先生编有《考古探秘》,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一系列考古知识通俗读本,简单易懂,很好的迈开公众考古第一步。此后随着电视媒体、网络社交媒体等新传媒的发展流行,考古影像如《中国文明曙光》、《考古中国》《探秘·发现》等,国家和各省市文物网站、各大高校和考古研究机构网站、各门户网站考古板块、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如雨后春笋,各类公众参与的考古互动、论坛、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古与公众互动,考古的公众化大众化普及发展迅速。

总结国内外公众考古所展开的工作,笔者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是最常见的公众考古教育交流方式。这主要包括科普书籍、报刊杂志、新闻传媒等方式。如考古专家编写的科普性考古书籍、手记、画册、宣传单页、专门性的考古类报纸杂志、普通报刊上的考古专题版面、考古现场直播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考古科普宣传方式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有趣的图画、精彩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和打动公众,无形中完成了考古和文化遗存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考古人注意到考古发掘报告等专业性较强,公众读懂比较困难,尝试在一方面保持考古发掘报告科学规范的严谨的同时,在部分重要章节结尾部分增加发掘者说等、考古人发掘过程感受和联想等,这样可以使得关心和使用报告资料的获得一条便捷通道。在新闻传媒方面,各类关于考古的新闻报道,或长或短,屡见不鲜。如央视等电视台自1998年首次组织法门寺地宫考古以来,先后多次对老山汉墓、南海一号、曹操墓等考古项目的直播报道,引发社会对考古的强烈关注。

(二)参观体验

参观考古发掘现场,零距离的直观感受考古,最能获得公众对考古工作性质和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可和共鸣。早在2007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向社会宣布“全国具备开放条件的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古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在文化遗产日当天或前后根据实际情况免费(或优惠)向公众开放;有条件的考古发掘工地可有组织地向公众开放”。此后,全国各地不少考古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都积极开展相关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活动。如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都先后成功举办过这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交流互动

对话、交流与互动是近几年公众考古实践中的一个新亮点。近些年来,各文博机构一改传统的“冷美人”的示人面目,除了选取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举办各种展览外,还想方设法利用多种手段搭建连接考古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走出象牙塔,与公众对话交流,告诉人们考古并不遥远的事实。比较有特色的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每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的开展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考古讲座、报告活动以及各地考古人利用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一系列新兴网络传媒平台,加强考古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有的甚至采用现代影像打造4D电影的方式告诉人们考古并不遥远的事实。可以说,正是考古专家、文博机构和文博科研院所等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让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出神话,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让公众真真的感受到考古就是我们大家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与公众息息相关,考古真真切切的向我们缓步走来。

三、新时期公众考古的开展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国内掀起了一股博物馆建设热潮。笔者认为,在做好传统公众考古宣传工作的同时,应充分借助此次博物馆建设大潮,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这一特有的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利用博物馆作为公众考古主阵地之一,一方面可以弥补博物馆单纯文物展览展示的单一性,丰富博物馆展示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普及传播公众考古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参照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相宜选择适当的模式,通过实现考古学的大众化,使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的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1]Public Archaeology也被翻译为“公共考古”.

[2]姚伟钧,张国超.《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浙江学刊2011年第1期.

[3]梁太鹤.《2008年公众考古案例盘点及思考》,中国文物报2009年6月26日.

刘腾飞(1986-),男,安徽蚌埠人,学士,蚌埠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文化遗产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1:32
十大考古发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大众考古(2014年8期)2014-06-21 0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