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莹莹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景泰蓝风格特点的演变
窦莹莹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各个时期景泰蓝作品呈现了它们当时时期的工艺特点,其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的不断变化,综合的发应了同时期的民族传统、人文理念、艺术创作水平及工艺技术水平等。由于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不均等,景泰蓝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存在差异。
景泰蓝;风格;发展;设计
景泰蓝,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种,也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它属于金属工艺,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起源于中国的元朝大都城,兴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因珐琅彩底釉多为蓝色,故名景泰蓝。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匠们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虽然现在的景泰蓝各色具备,但是仍然使用这个名字,是因为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
从景泰蓝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它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一)元代
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元代景泰蓝特点是器形端庄大方,相对比较规矩、基本都拥有大气的文饰,较为豪放粗犷的文饰线条,这与后世的掐丝细腻严谨有着明显不同,凝重的色调,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的半透明光泽,构图舒朗流畅。元末明初景泰蓝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此时期的景泰蓝釉质细腻洁净,表面晶莹若水晶,红、蓝、紫、草绿等色珐琅鲜艳醒目,图案多为缠枝莲花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舒展,布局舒朗大方,间衬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
(二)明代
宣德年间属于明代早期,它的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宣德款的掐丝珐琅器胎体厚重,器物成型规整,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表面光泽温润,与元代珐琅相比,晶莹剔透的的透明效果不复存在。装饰题材以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沿袭元代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的风格。
到了明代中期,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较前期的变化在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除了缠枝莲纹外,又增添了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掐丝线条变纤细,图案布局繁密。大部分作品表面出现光泽度低或不具备光泽的情况,砂眼增多,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明中期以后,掐丝珐琅器变化在图案装饰方面,表现在题材丰富多样化。缠枝莲花纹仍为主要装饰,珐琅器的纹饰上普遍出现各种瑞兽纹样。布局风格更加繁缛。同时双线勾勒技法成为此时期掐丝珐琅器的主要花纹装饰。
(三)清朝
清朝早期,康熙初期制造珐琅作品主要是用遗存在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与实践,所成器物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其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到了清朝中期,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数量繁多,形制不断被翻新,用途十分广泛,涉及宫内殿堂陈设、生活用器、宗教祭祀等各个方面。这个时期的珐琅工艺制作精益求精,成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再到清末及民国,因为掐丝珐琅器作为一种可获利润的出口商品,刺激了宫廷之外商营作坊的生产,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线条粗细均匀,打磨平整,表面光滑润滑,盛行以蓝、红、白、黄、黑、绿等几种颜色的珐琅作装饰。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但已都有刻款了。这时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四)现代
著名景泰蓝大师张同禄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健在的精通景泰蓝设计制作全套工艺的艺术家,在景泰蓝上所达到艺术成就为最高,以其细腻的描绘风格和高超的景泰蓝工艺而著称。他的作品清逸、新颖,超凡脱俗,造型多姿多彩,小不盈尺,大可丈余,或伟岸雄壮,或玲珑秀美,或古朴典雅,或清丽自然,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被称为“珐琅张”。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景泰蓝工艺不断发展和满足市场需要,设计师在应用与继承景泰蓝传统工艺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结合现代文化及制作工艺与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顺应景泰蓝现如今的发展,它在设计领域颇有成效。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平面设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呈现的作品不仅有欣赏魅力,而且有实用性,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推广,景泰蓝已经无形之间融入我们的生活。
景泰蓝工艺品在现代设计中主要起装饰作用,如首饰设计、摆件设计等等,既高雅,又不昂贵,是现代的标准衡量。景泰蓝工艺不仅用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用在设计方面。例如在景观设计方面,包装设计方面等等,与现代理念的结合,呈现出简约不简单,富贵不奢华的发展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
[1]钟连盛,夏焕真.珐琅图案—工艺美术资料丛书[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2]李久芳.中国金属胎起线珐琅及其起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4
[3]张永海.云南斑铜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4]乔其.景泰蓝收藏可选当代大师[J].光彩,2012,11.
[5]梵高菜花.景泰蓝[EB/OL]2007-12-5.
[6]林超.传统景泰蓝工艺及其历史渊源浅谈[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02).
[7]邓喆.论景泰蓝的色彩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J].大众文艺(理论),2008(04).
[8]董波.简论中国景泰蓝工艺传统[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5).
[9]李强.景泰蓝的起源及鉴赏[J].收藏家,2009(06).
[10]吴元瑛.铜丝细琢珐琅成彩——六百年景泰蓝文化漫步[J].收藏界,2010(03).
窦莹莹(1991-),女,汉族,河南叶县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