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河南区,河南开封 475000)
专家识界
鸡舍内环境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张芳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河南区,河南开封475000)
通风不良是百病之源,要改善舍内环境,必须首先解决好鸡舍的通风问题。特别是季节交替之际,温差变化较大,因鸡舍通风不良而致鸡群呼吸道疾病频发,诱使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各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增加,产蛋率下降,给养殖户朋友带来严重的损失。
密闭式鸡舍中控制通风,目的是解决低温下空气质量与环境温度之间的矛盾。在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气流速度等生物量相互矛盾地交织于一起的鸡舍环境中,控制通风是建立鸡群优良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
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舍内温度、湿度,唯一的途径是增加舍内空气流通量。空气流通量由气流速度(风速)来决定。为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必须要有一定的气流速度,气流速度直接影响鸡体散热功能和空气质量。试验证明,在气温21~25℃,气流自0.1m/s增加到2.5m/s时,可使雏鸡增重提高38%;当气温为32.7℃,相对湿度47%~62%,风速由1.1m/s提高到1.6m/s时,鸡群产蛋率提高1.3%~18.5%。因此,夏季应提高鸡舍气流速度,加大换气量;冬季则相反,在气温2.4℃的鸡舍内,气流由0.25m/s提高到0.5m/s时,产蛋率由77%下降到65%,平均蛋重由65g下降到62g,料蛋比由2.5增加到2.9。冬季应协调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气流速度和通风量,用以排出舍内污浊空气,降低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又要防止鸡群因低温应激而影响生产成绩。
冬季鸡舍内气流速度一般以0.1~0.2m/s为宜,不宜超过0.3m/s,切不可为单纯保温,停止通风换气;夏季舍内气流速度应保持在2.5m/s以上(过道风速达3m/s为最佳),开放式鸡舍以1~1.5m/s较为理想。根据动物生理机制,在高温时,气流散热(有感散热)将会降低,仅为低温时的50%,而呼吸散热(无感散热)将会增加,因此,当舍内温度超过30℃时,仅通过风机通风不能完全达到降温之目的,此时应采用通风与湿帘等相结合的冷却降温方案。
2.1通风与温度的关系
产蛋鸡在18~23℃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发挥最佳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也最高。保证正常生产性能的温度应为18~23℃。但在实际生产中,每年大约有3/4的时间要偏离这一正常值,偏离程度越大,对产蛋性能影响也越大,当短时间出现较大温度偏离时,就会使鸡体质和产蛋性能受到影响,甚至破坏正常免疫机制,使抗体效价下降,空气中的野毒乘虚而入,诱发鸡群发病或大面积疫病流行。当鸡舍温度高于正常温度时,借助通风的气流速度调节鸡群体温(散热)就显得十分重要;舍内温度越高,气流速度要越大,加快散热;温度越低,气流速度要越小,减缓散热,使鸡始终具有舒适感。当鸡舍温度低于正常温度时,通风的目的仅限于更换新鲜空气,这就要在达到通风换气后,关闭风机使其迅速提升因通风而降低的温度。而我国大多数鸡场采用人工凭感觉来控制通风的方式,受到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防止因夜间气温突变,不适宜的气流速度所引起的温度应激,势必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生产水平的发挥。
2.2通风与有害气体的关系
温度在14℃以上时,由于鸡舍始终保持通风,温度影响不大,NH3、CO2、H2S等有害气体同时可以得到有效排放,有害气体对舍内空气的影响就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但当温度在13℃以下时,温度下降以非线性变化方式影响产蛋率水平,若温度在9~13℃的范围内,将造成轻度影响,在6~9℃之间可使产蛋率下降10%~15%,在6℃以下可使产蛋率下降15%~30%,此时,保温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要保温就得停开风机,又使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超标,空气含氧量下降,造成鸡群食欲、生长率、性活力、产蛋率、受精率等指标下降,以致病毒毒力和致病力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在冬季必须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既要进行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和保证舍内空气的含量,又要保持舍内温度,使其满足鸡群生产需要。
2.3通风与微生物粉尘的关系
鸡舍内存在尘埃、皮屑、羽毛等微生物粉尘,强力野毒和病菌可附着在上面,是致病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对鸡群造成危害的最大因素。几乎所有的疾病,如ND、MD、ILT、IBD都与其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微生物粉尘,仅靠消毒很难彻底清除,而强制通风是清除微生物粉尘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若采用强制通风,并且通风良好,即使有部分鸡感染后排出病毒和细菌,也能随空气流通排到舍外,就会使鸡舍内的病毒、细菌减少到不足以感染发病的含量。
2.4通风与湿度的关系
鸡舍内的湿度是造成鸡舍环境恶化的最大危害之一,其主要来源于鸡体排出粪便的水分,呼出气体的水分和供水系统撒漏的水分等;这些水分可造成地面及垫料潮湿,诱发许多疾病,并易产生NH3等有害气体,危害鸡群健康。要减少舍内水分,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舍内空气流通量,依靠强制通风,通过气流速度迅速带走舍内水分,保持舍内干燥,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2.5通风与饲养密度的关系
在现代家禽业生产中,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家禽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具有了规模就自然具有密度。伴随着密度的增加,供氧需求必然增加,为此,在集约化饲养的生产方式下,“鸡群—病原—环境”这一系统的主体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环境上来。高温时需要迅速散热,低温时需要迅速排放污浊气体,只有良好的通风才可解决上述问题,减少鸡群密度造成的应激,因此,通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舍内环境控制,必须全方位配套实施,从静态环境控制因素和生产环境管理因素两方面入手,解决好鸡群生产的环境问题。鉴于通风不良是百病之源,首先要解决好通风问题。
3.1实施机械强制通风
由于自然通风不能形成舍内负压气流,不能排出附着大量强力野毒和病菌的微生物粉尘,也不能迅速排放各种有害气体,因此,自然通风仅适宜早期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对于集约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必须采用机械强制通风,否则,将会引发疾病,造成严重后果。
3.2妥善处理冬季保温和换气的矛盾
冬季保温、换气是环境控制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这一矛盾是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秋、冬、春三季中的鸡群发病率、死亡率和生产水平发挥程度。要在鸡舍保温的同时,兼顾通风,做到相互协调,有机结合。温度稍低时,偏重通风,兼顾保温;温度很低时,偏重保温,兼顾通风,要在温度变化中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新鲜、洁净的空气质量,又保持较好的舍内温度。同时,控制通风能解决好冬春、秋冬交替季节因寒流出现而引起的温度突变问题。
3.3解决鸡舍内的气流速度问题
适宜的气流速度能使鸡群获得舒适的感觉,这种舒适的感觉极有利于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和饲料转化率的提高。当温度较高,密度又大时,热保护层会使鸡体温升高,而鸡没有汗腺,易产生极为不舒适的感觉,出现张嘴呼吸等现象。通风产生的气流速度可以帮助鸡体破坏热保护层而排出热量,并降低舍内温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保证空气质量,使鸡群始终保持较为舒适的感觉。
总之,彻底解决通风中存在的问题,是完善生物安全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解决好通风问题,才可有效地解决好温度、微生物粉尘、有害气体、湿度、密度以及供氧量等对鸡群产生的影响,以达到实施环境控制、减少鸡群应激之目的。如此才可为鸡群创造出舒适安全的生存小环境,保证鸡体健康和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