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治气、治法

2015-07-10 14:45鄂璠
小康 2015年9期
关键词:雾霾小康生态

鄂璠

当下中国,空气污染、水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七成人因此而担心雾霾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水危机则早已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改善环境要“从自己做起”

面对严峻的水污染现状,我国郑重宣战了!

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从2020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上,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与消除提出了具体详细的目标和要求。并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强水环境管理、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有力的措施。

就在此前40多天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水污染防治行动时指出,“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较差、水生态受损严重,监察部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现实严峻,公众的感受则亦传递出“治理水污染刻不容缓”的讯息。2015年3月至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在问及“您觉得正在受到哪些环境污染的威胁?”这个问题时,76.6%的受访者指出了“水污染”的罪恶。

“水十条”将倒逼饮用水质量改善

1972年,联合国发出警告: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如今,40多年过去了,水危机还在继续,并未得到明显改观。水,或将成为21世纪危及全球的重大国际问题。修复水生态,则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指出,“我国当前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多方面问题,水环境修复将是今后治理的重点。治水是系统工程,涵盖供水、防治水污染、保持水生态、发展水产业等多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场主题为“水安全与土壤污染”的分论坛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我国劣Ⅴ类水大面积存在的问题,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表示,劣Ⅴ类水相当于死水,无法自我净化。“如果能够提升Ⅴ类和劣Ⅴ类水水质,那么无形中就盘活了大量的水资源。”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水是生态现象,水生态是有生命的存在,要让劣Ⅴ类的死水变成活水,让死去的生命体活过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河流、湖泊这类大的水体治理,即便是花再多的钱,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把它“救回来”。

在仇保兴看来,治理水污染,打造“海绵城市”或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何谓“海绵城市”?这是一个形象的提法,具体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仇保兴认为,打造“海绵城市”,当务之急则是要找到恢复水体自我净化功能的途径,将受损的水生态恢复起来,赋予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如何保证当下日常饮用水安全,不仅是此次与会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45.6%的受访者认为,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里,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最需要改进的就是饮用水水质。

从2012年7月1日起,新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全国强制实施,饮用水监测指标从35项提高到106项,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质标准直接接轨。但“高标准”却未必能管得住“一桶水”。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水安全与土壤污染”分论坛上,一位参会嘉宾指出,水质检测十分复杂,地方卫生防疫系统检测要花一个月时间,“水质检测的权力掌握在水厂手中,这无异于让运动员来做裁判员。”与会专家建议,未来国家应建立水质检验总站,各省份建立分站,不间断地对各家水厂进行突击性检查;也可以培养社会中间力量,承接检测任务,最后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制性的社会信息公开制度。

如此,或将可以避免由自来水厂“自说自话”。

“水十条”则要求政府把水源地的水质、自来水厂的水质以及家里水龙头的水质分阶段地向社会公开。“这一条作用非常之大,因为信息公开了之后就有了一个倒逼的改善机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指出,“水十条”对饮用水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措施和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水十条”在规范“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时,要求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具体来说,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地级及以上城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自2018年起,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

七成人担忧雾霾影响自身健康

虽然水危机的严重程度早已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但中国公众还是普遍认为,“水污染”对他们的威胁并不如“空气污染”大。

“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正在遭受“空气污染”威胁的人多达九成(93.2%),比认为自己正在遭受“水污染”(76.6%)威胁的人高出了16.6个百分点。此外,“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等也纷纷成为人们的“投诉对象”,分别有71.2%、49.9%、38.9%、32.7%、12.1%的人把它们列入了影响自己生活的“黑名单”。

提到“空气污染”,不少受访者滔滔不绝地控诉起了“雾霾”的罪恶。其实,雾霾和空气污染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个问题,雾霾是从气象角度出发、从能见度方面来判别的天气现象;空气污染则是由单位空气体积内污染物粒子浓度来衡量的。

当雾霾闯入人类的生活之中,很多人不免会为自己及家里的老人、孩子的健康担忧。在参与“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40.5%的人“清楚地知道雾霾的概念”,31%的人表示“对雾霾一知半解”,28.2%的人“只知道雾霾对人体健康有损害”,还有极少数(0.3%)的受访者“从来没听说过雾霾”。

对于雾霾和自身健康的关系,五成受访者都坚信雾霾对自己的健康有着比较大的危害,两成受访者甚至认为雾霾对自身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雾霾,正成为老百姓们的“心肺之患”。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Gene BLOCK和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副会长陈力都从医学角度阐述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BLOCK说,已有明确研究结果显示,雾霾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都会对人的眼睛和肺部组织有所损伤,雾霾还会造成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此外,一个长期跟踪实验研究显示,雾霾会对孕妇健康、胚胎发育、婴幼儿的大脑和认知能力产生影响。陈力介绍说,虽然迄今为止没有权威机构得出结论说雾霾能直接导致癌症,但多项研究显示,雾霾的增加和包括肺癌在内的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正相关,与疾病死亡率也呈现正相关;另外,因雾霾遮挡阳光和紫外线,会导致某些人群产生抑郁,也会妨碍传染病在空气中的自然消毒。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则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主题为“雾霾与健康”的分论坛中,分享了2014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公报》中的消息,2012年全球因为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约700万,其中600万左右在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这正是我们生活的地区。所以不仅政府要努力,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全民都要努力减少空气污染。”秦大河呼吁。

谁是导致雾霾的“元凶”?

究竟什么才是造成空气质量不佳的“元凶”?雾霾的成因何在?

在“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小康》杂志请受访者从诸多因素中选出了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六大“罪魁祸首”,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车辆太多带来的严重尾气污染”(72.1%),排在第二位的是“工厂太多”(48.7%),排在第三位的是“垃圾处理不当”(37.3%),分列第四至六位的是“建筑施工管理不善”(32.9%)、“绿化面积太小”(30.3%)和“烧煤或油取暖带来的烟气”(16.7%)。

那么,汽车尾气究竟是不是导致雾霾的“元凶”呢?据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介绍,雾霾中的颗粒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工地扬尘等直接排放污染物,另一种是挥发性气体和其他物质与空气发生反应的二次生成颗粒,这两种颗粒物大约各占50%,北方城市的一次直接排放较严重,南方及发达城市的二次生成较多。一次排放中,烧煤、炼钢的工业排放占了50%,因此中国要治理雾霾,必须改变能源结构。而二次生成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尤其是在城市里,因此中国要治理雾霾,还必须向伦敦和洛杉矶学习,控制城市汽车数量。此外,工地扬尘和生物焚烧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会有所差别,例如在北京,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就高达30%。

万本太表示,城市空气污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燃煤发电造成的污染,所以治理雾霾必须从改变能源结构入手,减少工厂排放,同时也要重视汽车尾气治理,控制汽车拥有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油品质量。

在中国国际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国迪看来,中国现在汽油质量已基本跟国际接轨了,中国拥有能解决雾霾问题的新技术和新平台,现在的问题只是这些技术还没有得到推广,因此吴国迪建议,一是大家要从自己做起,多关心环境,用善的力量解决雾霾问题;二是政府可加快立法的步伐。

八成人愿为环保而改变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呼吁改变环境要“从自己做起”的嘉宾远不止吴国迪一个人。

秦大河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鼓励所有人改变观念,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仪器的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在去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就向记者“隆重介绍”过他的一件“随身宝”,今年他则又带上了那件“随身宝”——一部能够当场检测空气质量的“生命手机”。不过今年,张跃着重强调的是他的“治霾经验”,他认为“觉悟高于一切”。为什么呢?“所有的技术行为、政策行为或者法规,前提都是要有人的觉悟。在全民觉悟的基础上,有效的行动、立法和产品都会自然随之出现。”张跃称,七年以前就发明了这样一个能在30秒钟测出PM2.5的东西,目的就是“可以提高觉悟”。

张跃主动谈起“觉悟”的话题,很多人会关心他现在是否还在开私人飞机。1992年创建远大集团的张跃,是内地第一个拥有自己飞机的中国人,他还有直升机的驾驶执照。但现在,他乘坐私人飞机商务出行已成为了“历史”。他说,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他就停掉了私人飞机,后来更是见一个人买便骂一个人,“现在很多企业家都买飞机,有些咨询我,我先是教导,后是骂,现在应该觉悟了,雾霾这么严重,为什么我们不能约束自己呢。”

张跃的转变是从一组数据开始的,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组数据:一棵树平均一年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而他的飞机从长沙飞到北京往返30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当于8棵大树生长60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从那天开始,张跃乘坐私人飞机商务出行就成了历史。

那么,你,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吗?在“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杂志特意将这样一个问题抛向了公众,结果有八成人回答“愿意”,其中49.7%的人表示“比较愿意”,35.7%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此外,也有13.3%的人表示“一般,比较勉强”,1.3%的人直言“不愿意”。

环保理念还需要不断倡导。在当下中国,已出现了一些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个人和机构。高高和她的“松鼠学堂”便是其中的代表。“松鼠学堂”是海南省首家自然教育公益组织,它的创始人高高在海口开心农场做总经理的时候,为了给周末去农场的客人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顺便又能宣传环保理念,于是就设计了“松鼠学堂”系列活动。

高高告诉《小康》记者,“松鼠学堂”在日常活动中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例如鼓励大家少用一次性用品、不穿裘皮、一水多用,等等。其实,“松鼠学堂”在第一次举办活动的时候,也像其他大部分集体活动的主办方一样,为参与者准备了矿泉水,但他们其实从内心上并不认可这种“不环保”的方式,于是,从第二次活动开始,“松鼠学堂”就不再为参与者准备矿泉水了,并且他们在每次活动前都会提醒大家:为你们准备矿泉水的方式“很不环保”,因此请大家自带水杯。因为很多活动都需要在室外举办,所以“松鼠学堂”的工作人员们还抓住这一契机,鼓励活动参与者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不留在当地,如果力所能及的话,再把其他人扔掉的垃圾捡走。

在对环境保护有益的诸多“低碳”行为中,国人最愿意去做的有哪些?“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排在前十位的是:随手关灯(65%),一水多用(55.7%),选择节能灯(52.9%),不用一次性餐具(51.4%),生活垃圾减量、分类(46.3%),少用塑料袋(45%),出行首选公交(41.2%),住酒店时自带牙具、毛巾等用品(34.5%),少开汽车(34.4%),少买不必要的衣服(33.4%)。

环境保护也要“有法可依”

在构成“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的五个方面中,今年提升最大的便是“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这项指标,从去年的69.2分上升到了今年的70.4分,提高了1.2分。

“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五个方面进行衡量。在今年对于“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的测评中,这五项评价指标的得分依次为:65.8分,89.9分,63.1分,70.4分,81.2分。除“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这项指标外,与去年相比进步比较大的还有“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比去年高出了1.1分。

总的来说,今年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也比去年有了提升,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71.1分,比上年提高了0.9分。

调查显示,虽然在当下中国,污染仍然有点重,但绿化环境却在逐渐改善。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完成造林面积60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27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0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3.2%。2014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

此外,“法律为环保护航”也是2015年生态领域的一大亮点。今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据环保部公布的1-2月份的新《环保法》实施情况显示,除山西、海南、云南、西藏等4省区外,1-2月全国实施“按日计罚”案件共26件,罚款总额高达1238.96万元,个案罚款最高数额为208万元。此外,还实施查封、扣押案件527件,限产、停产案件207件,移送行政拘留147起。

4月10日,是新《环保法》实施100天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2015美丽中国环境论坛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表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工作已经开始进入“新常态”,简单来说,就是“高标准、严要求”。

环保工作要适应“新常态”,各个地方也不能落后,有媒体统计了31省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报告和官方网站上的立法计划,结果发现环保相关问题最热,在立法计划中,以26次“出镜率”领先于农村、教育、老年人等问题。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雾霾小康生态
我家的小康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小康之路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