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2015-07-10 11:55郭元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早期陈独秀爱国主义

[摘 要]陈独秀一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早期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认为爱国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爱国的主要内容应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爱国需要理性,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才值得国民去爱、去建设。

[关键词]陈独秀;早期;爱国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共同出发点是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陈独秀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涯就是从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起点——爱国主义开始的。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在他15岁那年,即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又一次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一个大国竟然被日本这样一个小国打败了,15岁的陈独秀认为其中一定有缘故,但是是什么缘故,他却说不清楚。不过,他已经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不受外敌的欺辱,逐渐富强起来。

1897年冬,陈独秀写了一篇论文《扬子江形势论略》,这是目前能见到的他写的最早的一篇文章。该文主要分析了长江从荆襄到吴淞口这一段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利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方案来加强长江防备。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醒清政府注意到自己危机四伏的现状,提高加强长江防备的意识。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论文。1903年俄国拒不撤退在东北的侵略军,反而向清政府另提出七项新要求企图独霸东北。在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下,从上海回到安庆的陈独秀马上联系了潘赞化等人,经过商讨与准备,成立了安徽爱国会。以此为载体,陈独秀等人举办了爱国演说,促使了该地区拒俄运动的发展。这一年的5月17日,陈独秀等人又在安庆“藏书楼”发起了皖省的首次拒俄大会,到会者有300多人。他在大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说:“我国与俄战之仇固结不解,我国之人有一人不与俄死战皆非丈夫!”我们虽人少力薄,但是要消息灵通,关心国事;要有爱国的思想;要有健壮的体魄。如“能依此三要件,”必能“筹出切实办法”。[1]P10-11此次演讲反映了陈独秀一贯的爱国情感和坚决的反帝意志。随之遭来了安徽巡抚的指名通缉,他被迫离开安庆来到上海。1904年,他又从上海悄悄回到安庆,3月末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在《安徽俗话报》上,他以“三爱”为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内容非常广泛,有论文、小说、诗歌、历史故事等多种文体。在这很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最突出的主题思想便是反帝爱国,其次是反对封建主义及其所造成的愚昧、迷信等恶俗,实质上这也是爱国的表现。1905年,他在结束了《安徽俗话报》的工作之后,又与柏文蔚等人重建了岳王会,意思是崇拜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陈独秀早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

陈独秀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是非常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兴衰成败与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没有人能逃得掉。因为国家是大家的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实现是每个国民都应当关心并且为此尽心尽力的。中国人“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1]P64但是“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如果国家灭亡了,那就绝对无法实现“人人快乐,家家荣耀。”[1]P44陈独秀又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比喻成一个人的全身和全身上一块肉的关系。如果全身不死,只有一块肉有病了,那这病可以治好;如果全身都死了,就算尽力单保这一块肉,也无法保住。所以,大家只要都能懂得国家是大家的国家这个道理,并且人人都关心国家大事,懂得保家卫国的责任,那就一定会实现国强民富,自然不会存在怕洋人欺负的事情。

二、爱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在对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本质较早有所认识的基础上,陈独秀指出,要想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富强,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他们互相勾结、互相依靠。在《瓜分中国》一文中,他详细分析了俄、德、法、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势力范围以及进一步瓜分中国的阴谋。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想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当作切瓜一样,大家各分一块,这就是所谓的“瓜分中国”。中国虽然拥有比较大的国土面积,但是也禁不住各帝国主义国家今天你割一块,明天他割一块,照这样割下去,用不了几年,中国就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彰显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官府害怕外国“活象老鼠见了猫一般,眼看着他(俄国,作者注)占了奉天,那敢道半个不字。”[1]P21他们不但不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而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迫害那些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爱国进步人士。所以,陈独秀提醒老百姓,我们是要共同努力,做强国的百姓好呢?还是不问国事,国难当头,明哲保身,终因身家不保,做亡国的百姓好呢?答案当然是前者。他号召大家,抓紧时间,积极行动,出钱出力,“办团练”、“练兵”或者“开学堂”。[1]P22早在1903年陈独秀为友人写的《哭汪希颜》中,他说:“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1]P14这更是表明了他为反帝反封建而不惜牺牲的决心。

三、爱国需要理性,而非盲目

陈独秀认为在发扬爱国主义之前,必须弄清楚所爱之国为何国,是否值得去爱。爱国主义应该把理性和爱国之心完美的结合起来。事实证明,没有理性的爱国主义是不会给国家带来好处的,甚至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险至极。陈独秀认为,所谓的爱国主义者,应当是“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1]P147反抗他人侵犯本国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行为,帮助本国侵犯他人的行为是帝国主义的行为。

陈独秀批判了中国人错误的“国家”观念,进而将国家与朝廷区别开来。他认为中国人视国家与社稷齐观,爱国与忠君同义,这是将国家与朝廷相等同的结果。事实上,国家“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非皇帝一人所私有,皇帝也只是众多国人中的一员。过去中国人总是把国家与朝廷相混淆,如果皇帝的姓氏发生了改变,就错误地以为是“亡国”,其实则不然,这只是“换朝”,而绝不是“亡国”。[1]P54

中国自春秋战国及至大一统之后,国家观念越来越淡薄。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传统的国家观念才有所复兴。陈独秀给大家介绍了西方流行的构成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权)学说,及其三要素的不可或缺性。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土地,就像一座房子没有地基,悬在空中一样;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土地,土地上却没有人民,那也不能称为国家;一个国家既有土地,又有人民,但是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力,也不能称为国家,必须拥有主权,“才算得是独立的国家。”[1]P45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呢?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而清政府本身却法日废、吏日贪、兵日乱、匪日众、财日竭、民日偷、群日溃,情况糟糕至极。即便将执政的官吏重新换掉,“取而代之者,亦非有救民水火之诚,”还是如以前一样剥削和压迫广大民众。概括地说,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既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又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而且还对其进行剥削和压迫,“朝野同科,人民绝望。”[1]P149-150所以说,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才值得国民去爱,才值得国民去建设。

同时,陈独秀指出人们一般会把爱国者理解为为国牺牲的烈士,我们确实应该尊敬和颂扬这种爱国行为,但经过深入思考后,他认为这种爱国行为“乃一时的而非持续的,乃治标的而非治本的。”[1]P232一般来说,爱国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救亡,一个则是本质上清除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实现爱国主义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为国牺牲,一个则是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国。在陈独秀看来,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不断加强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那么,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希望还是有的。从表面上看,国民素质似乎是个人问题,与整个国家社会关系不大,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因为无数个个体组成了社会,个人素质的高低好坏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民都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民素质比较低,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愚昧落后的。只有拥有众多素质高尚的人民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所以,陈独秀指出,爱国主义的行为,主要应该在于“为国家惜名誉,为国家弭乱源,为国家增实力。”[1]P232

反思辛亥革命,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广大民众并没有积极参与此革命,他们的思想依然麻木。所以,在一贯的爱国情感的驱使下,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其首要职责是革中国人思想的命,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这时的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封建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有效攻击,并且表示“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2]P11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体现了陈独秀那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以前的陈独秀对帝国主义还是存在一定幻想的。当时,他批判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俄国,对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缺乏清醒认识,甚至相信并赞颂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所谓和平宣言,对巴黎和会也充满希望。很快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和陈独秀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其影响,促使他对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巴黎和会,他认为:“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所谓的公理、永久和平等等,“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2]P90-91对于中国外交的失败,陈独秀同全国人民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他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亲自起草印刷《北京市民宣言》,并到北京闹市区香厂新世界屋顶花园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人群散发,随即被暗探逮捕。当他被捕后,各界人士和许多社团、机构纷纷致电致函政府,要求放人。在众多援救者中既有拥护新文化运动的人,也有反对甚至受到新文化运动冲击的人。这是因为陈独秀的这一举动是在自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一种爱国主义行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举动得到了国人的尊重。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的爱国思想愈加成熟,对帝国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指出,生产过剩的恐慌导致帝国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寻找国外的销场,所以,“他们用极强大的海陆军保护殖民地还不过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则是“扩充销场,拥护商业”。[2]P205这里陈独秀正确分析了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了质的飞跃。另外,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逐渐有了成立代表自己阶级利益政党的要求。陈独秀顺应这一要求,与李大钊等同志一起,勇敢地肩负起时代和阶级的重托,辛辛苦苦地筹建中国共产党,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付诸于革命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元阳(1980-),女,满族,辽宁省本溪人,博士研究生,大庆师范学院讲师,专业:中共党史,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早期陈独秀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