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幸福叫从容不迫

2015-07-09 08:39马万佐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产队小屋儿女

马万佐

2015年5月2日11点14分,在苏北小村庄一座青砖红瓦的小屋内,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面带微笑,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这位老人就是养育了我们七个儿女的母亲。她再也不能回应我们的呼唤,她走了,走得那么慈祥。

母亲一生坎坷曲折,面对挫折却总是从容不迫。

她早年丧父,姐妹四个与外婆相依为命。21岁那年,她出嫁了。由于娘家没男丁,加之接连生了五个女孩,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母亲犹如犯下了滔天大罪,在我们家族中、在村里总低人一等,说话都不敢大声。

生了我之后,母亲在家里才算有点地位。可弟弟出生不久,父亲因病丧失了自理能力,爷爷奶奶年岁大了,全家的担子落在母亲瘦弱的肩上。

人民公社集体大生产的年代,母亲带着几个姐姐到生产队干活,挣得的工分很少。一年忙到头,我家分粮食时始终是缺粮户。

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是家里有次用玉米粉做饼,我一口气吃了好几块。母亲吃的却是用玉米糠烙的饼(将外面一层皮和壳去掉,才能把玉米粒加工成粉,皮和壳即为玉米糠)。我挺纳闷,又香又甜的玉米饼不吃,非吃那粗糙难咽的糠饼。母亲乐呵呵地说:“我喜欢。”

母亲一生乐观坚强。当年生产队组织“河工”挖土运泥,壮劳力都不愿跟我们家一组,母亲笑笑说:“不要紧,我们娘儿几个慢慢干。”母亲带着几个姐姐,起早摸黑,车推肩挑,手磨破了,肩膀压肿,丝毫不放在心上。

几十年里,母親未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未吃过一顿饱饭,常常为儿女患病筹不到钱犯愁,为让病重的姐姐吃上一碗大米粥,四处借米泪流满面。不到50岁,她就已满头白发。等到能吃上白面馒头、大米饭时,母亲却在农田干活时突然晕倒。原来,她患了糖尿病。母亲倒不伤心,不仅严格忌口,且70岁坚持下河担水,80岁还下地干活,只要对身体好,她什么苦都能吃。

无论年轻时还是到晚年,母亲待人都一副热心肠。农忙时节,邻居们都下地忙去了,谁家门前有陌生人转悠,她都要上前问几句。多年来,这个小村庄上没少过一粒米,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个“爱管闲事”的老太太。

子女遇到困难,她也总乐呵呵地说“没什么了不起”。一次,因做生意损失惨重,姐夫姐姐如临深渊,母亲还是那句话“没什么了不起”,给了姐姐一家从头开始的信心和勇气。姐姐家做生意需要木材,母亲毫不犹豫把家里的树砍了,让姐姐一家过了难关。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母亲含笑而去。她实现了临终前对儿女的承诺。

自从2013年因糖尿病引起并发症“脑梗”后,她摔过八九次,每次摔得都很重。每次她都凭着坚韧意志抗争,最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记得有一次,她在门前菜地拔草,头一阵晕眩栽倒在地。弟弟一家和邻居都出门干活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费尽力气,爬行了十多米,终于抓住了门槛,这时她已满脸是血浑身是泥。

而一个多月前的摔倒,她说真的不行了。她使尽了全身力气与病魔斗争,常常因病痛彻夜难眠、泪水涟涟。然而,疼痛之后,她又谈笑风生,讲艰辛往事,谈晚年幸福。

临终前,她说:“过去因为生女儿多受了好多苦,如今儿孙满堂,享的是儿女们的福,这辈子知足了。”

村子里那座小屋,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今人去屋空,望着母亲的照片,我泣不成声,在心中默默祈祷:母亲一路走好,到了天堂您仍是幸福的。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生产队小屋儿女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匆匆太匆匆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塬上千阳(外一篇)
波比建小屋
山中小屋
家有儿女欢乐多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