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王玉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而搏。我之所以选择重庆,正是他们那份对创新人才的求贤若渴让我感动。”
2014年10月26日,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一场TED演讲拉开帷幕。
在TED平台上,参加过演讲的有戴维·卡梅伦、比尔·盖茨、杨澜等名人。
这天的演讲,史浩飞第一个出场。
1982年出生的史浩飞,有一个很长的头衔——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
“很荣幸能跟大家分享我和石墨烯的故事……”史浩飞开始娓娓道来。
邂逅
这个故事,源自一场美丽邂逅。
2009年,史浩飞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
在这里,他听到了一个关于完美材料的传说。
2004年,英国科学家从石墨中成功分离出一种只有单个碳原子厚度的全新材料——石墨烯。
“材料新纪元就此揭开!”消息传出,全世界为之倾倒。
石墨烯到底完美在哪里?
“0.34纳米,即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而它却拥有令人惊叹的强度——将石墨烯制成普通塑料袋,能承受两吨重物而不断裂。”
“石墨烯导热系数高,优于金刚石;它是现今世界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优于铜和银。”
说起石墨烯,史浩飞眉飞色舞。
对于石墨烯,史浩飞可谓是“一见钟情”。
但要与这么完美的石墨烯相见,可不简单。
在美国石墨烯实验室中,白天预约的人多——因此,史浩飞常常等到深夜才能对它进行研究。
“夜深人静,效率特别高,思路也更开阔。”史浩飞说。
随着研究的日益推进,史浩飞产生了一个宏大的梦想。
“如果石墨烯能实现产业化运用,将催生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一想到此,史浩飞就心潮澎湃。
史浩飞并不知道,他的梦想已经和一座城市的梦想相重叠。
搭桥
2011年9月,密歇根大学附近一家酒店。
史浩飞走进酒店房间,见到了来自重庆的客人袁家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
一见面,两人直奔主题。
“我们正在筹建一个新部门,主攻石墨烯产业化研究,希望你能够回来……”
“不用预约,不用排队?”史浩飞问。
“当然!”袁家虎回答。
在房间里,袁家虎和史浩飞促膝长谈了3个多小时。
这场“酒店夜话”,让史浩飞找到了“创业的激情”。
当年10月,史浩飞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面对的,是一个世界级的产业化难题。
“要将石墨烯实验室成果产业化,还存在一个大鸿沟。”史浩飞说,“首先,科研成果本身并不具备可以产业化的条件;其次,无法找到合适的转化渠道。”
挑战面前,史浩飞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爱上了富家女的穷小子——“没有将心仪对象追到手的实力。”
而重庆为史浩飞提供了舞台——2012年3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成立,相继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
“重庆有很好的创新环境,可以跨越这个鸿沟。”史浩飞开始买设备、招人才、建实验室……
同时,在史浩飞牵线搭桥下,他的导师、国际纳米加工技术领军人物郭凌杰教授,也成为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于是,史浩飞与石墨烯迅速进入“热恋”阶段。
相恋
如何实现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创新是魂,市场为本。”史浩飞说。
来到重庆后,他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相继取得两大突破。
第一大突破——实验室制备大尺寸石墨烯薄膜。
2012年12月,史浩飞团队成功制备了中国第一片15英寸石墨烯薄膜,为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同时,我们可以把石墨烯薄膜转移到任何衬底上,并造出了7英寸的触摸屏。”史浩飞说。
但是,在实验室只能实现一片两片、五片十片的小批量制备。
为突破石墨烯量产难题,史浩飞团队开始寻找“盟友”助力。
“作为产业化的核心步骤,石墨烯量产问题必须由产业应用企业牵头进行突破。”史浩飞说。
经过不懈努力,一家大企业闻讯而来,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结盟。
2013年5月,重庆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方合作运营的公司——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我们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厂房!”史浩飞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通过什么设备来生产?
史浩飞团队商量出一套方案——将实验室成熟工艺和相近产业的现成生产设备相结合,如半导体和太阳能光伏行业等。
2013年12月,经史浩飞团队和合作方改进,全国首条石墨烯薄膜产业化生产线“1.0版”上线(如今已升级为“1.1版”)。
“我们可以实现每年100万平方米的产能,给触摸屏、显示屏提供原材料保证!”史浩飞自豪地说。
至此,石墨烯产业化大门开始慢慢向史浩飞团队敞开。
结晶
两年来,史浩飞团队和石墨烯有了“爱的结晶”。
2015年3月2日,一条关于石墨烯的新闻占据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
这款名为影驰“SETTLERα(开拓者α)”的石墨烯手机,采用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
“5.5英寸石墨烯触摸屏,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的FHD级别,透光率高达97.7%,显示效果非常出众。”史浩飞介绍。
这正是史浩飞团队实现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第一步——实现石墨烯手机量产。
目前,史浩飞团队已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1项,授权了4项。
在专利储备之下,石墨烯的未来应用正在孕育。
第二步——2016年,史浩飞团队计划推出石墨烯柔性照明产品。
“在玻璃窗上、凹凸不平的墙上都可安装光源,即使黑夜,家里也亮如白昼。”史浩飞说。
第三步——2020年,史浩飞团队计划实现石墨烯柔性电子穿戴式设备的量产。
“跟人体结合,比如研发智能皮肤,探测温度、心跳、脉搏等物理信息,反馈人体健康信号。”史浩飞说。
预计石墨烯在今后10年,会在全球形成1万亿美元以上的产业链,包括数字存储、光伏电池、汽车电池等产业。
“而这些产业正好与重庆现有的汽车、电子这两大支柱产业相匹配。”对于未来,史浩飞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