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韬
“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面源产业。”
2015年4月14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这句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在逐步告别贫困之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一种“幸福的烦恼”。
该如何化解这种“幸福的烦恼”呢?
传统农业大县开县,从2012年开始,打响了“幸福的烦恼”治理之战。
开县农工委书记马新民是钓鱼爱好者,休息的时候,喜欢体验垂钓的快乐。
不过几年前的一次垂钓经历,让他郁闷了很久。
连续几天,马新民在一个农村池塘钓鱼。
“别吃方便面了,来我家吃热饭吧。”附近一村民邀请他到家中吃饭。
盛情难却,马新民便答应了。
“你这菜很香啊,自家种的吧?”马新民问。
“对啊,你买也买不到。”有人夸赞,村民很是高兴。
“你们不卖么?”马新民不解。
“我卖的菜用了化肥农药,留给自己吃的没有……”话没说完,这位村民的妻子便狠狠瞪了他一眼。
这位村民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刹车”。
“其实,我对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过量投入早有耳闻,但以前总觉得离我们生活很远。”马新民说。
相较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点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具有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这位村民泄露的“天机”只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冰山一角——
开县一项污染源普查显示,流入当地水体的污染物近75%来自农业生产,其中养殖污染占了总磷总氮的60%。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种植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已严重影响了开县土地的质量安全。”开县县委书记李应兰说。
而身处三峡库区,开县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更是牵动人心。
科技之火
——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应强化科技支撑,并推进公众参与。
2012年9月,时任开县植保植检站站长雷青山有了一个新称呼——首席专家。
当年,开县通过公开遴选,在林业、蔬菜、生猪等14个产业上,评选出该县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作为首席专家,雷青山每年可享受县政府专家津贴0.5万元,县财政每年专项安排15万元左右的科研经费。
“我们接到的任务很明确——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雷青山说。
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习惯于过度投放化肥和农药。
这天,雷青山来到一个村子,正是水稻秧苗移栽大田的日子。
“老乡,你们来试用一下我们的这个复合药方,在秧苗移栽后到收割期间,你只需要打两次农药。”雷青山喊道。
为了这个复合药方,雷青山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
“我们在金鱼缸里放入这种药,观察金鱼的生命体征。”雷青山说。
要知道,金鱼是对环境最敏感的动物之一。
“只有金鱼不死,这个方案才算过关。”雷青山说。
虽然雷清山对这个方案很自信,可村民们却不买账。
“我以前打五六次药都不见得能行。”村民们一脸不信。
这个态度在雷青山的意料之中。
“多年来,村民已习惯了加大剂量的施药方式,一季稻子要打五六次农药。”雷青山说,“如果是蔬菜的话,就更多了。”
一番劝说下来,没有几个村民愿意。
“那这样,我们签订合同,如果出现减产情况,我们负责赔偿损失。”雷青山说。
几个月后,稻田喜获丰收,这个药方顿时成了“香饽饽”。
就这样,14个首席专家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始播种“科技之火”。
断腕之勇
——农业产业的发展,既要重视生产功能,同时也要确保生态功能,必要时,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确保农业生态功能。
漂泊异乡的张先生一直想回家乡开县发展。
“你不如回来开养殖场,挣钱不比你在外地少,还能照顾家里。”2013年春节,朋友为其出主意。
开县是个养殖大县,近年来养殖产业风生水起。
张先生的老家位于小江支流附近,很适合搞养殖,这让张先生动了心。
但一打听,张先生很郁闷:“县里为了防止畜禽养殖污染,不再新批养殖场。”
但张先生还是不死心,找到县畜牧兽医局咨询:“我准备采用发酵床技术,保证没什么污染。”
“你们老家位于禁养区,凡是规模养殖场,都不准新建。”工作人员态度明确。
原来,小江支流属于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而按照开县县政府的规划,一公里处都属于禁养区,一律禁止新增规模养殖场。
非但禁止新增,而且以前位于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都要关闭。
“为此,2014年县财政补贴了3000多万元的资金。”马新民说。
养殖是开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关闭规模养殖场让很多人看不懂。
“开县是贫困县,财政本就紧张,拿这么多钱去砍支柱产业,不知道怎么想的。”一时间,干部群众对此议论纷纷。
针对这种言论,李应兰作出回应:“如果不能把辖区内的水系保护好,就是对开县人民不负责,也是对整个库区人民不负责。”
正是基于这种“壮士断腕”的精神,仅2014年一年,开县就在禁养区关闭了86家规模养殖场。
2015年,开县还将继续拿出超过4000万元的资金,用以关闭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
制度之手
——农业面源污染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治理上不能求一时之功,需要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2015年3月20日,开县文峰街道。
街道会议室内,街道领导和各村(社区)负责人齐聚一堂。
“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手中的责任书。”街道副主任贺正军表情严肃。
就在刚才,街道与相关村(社区)负责人签订了一份责任书——到2019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削减30%;畜禽粪便实现全域无害化处理……
贺正军严肃表情的背后,是开县县政府出台《农业生态考核细则》。
在这个《细则》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几大工程,都详细地划分了年度考核分数——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0.5分;
绿色防控工程——0.5分;
规模养殖场关闭工程及粪污处理利用工程——1.5分。
…………
“而且‘禁养区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实行一票否决。”雷青山说。
在2014年年度考核中,不少乡镇由于工作不到位被扣了分,这让大家再也不敢怠慢。
“这就像悬在每个乡镇负责人头上的一炳‘达摩克利斯之剑。”雷青山说。
丰乐街道一家柑橘园园主田学美的头上也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在我基本上不在果园打农药了。”田学美说。
这源于2014年底开县出台的《开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类别的乡镇每年完成农产品快速检测任务200、100、50个样品及以上。
“不小心被抽检到我的柑橘农药超标,我的柑橘就不好卖了。”田学美说。
在这个联系制度中,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和县食药监局的监管边界被厘清,避免了监管盲区及空白。
“这从制度上确保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形成长效机制。”雷青山说。
效益之力
——农业生态不是不要效益,而是要在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寻找平衡之道,既要生态,也要效益。
2015年4月9日,冒着蒙蒙细雨,李应兰来到麻柳乡兴坪村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群众欢迎吗?销路好不好?”李应兰问。
“投入少,市场风险也小,收益大,划得来。”兴坪村党支部书记邓廷章回答。
闻言,李应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开县重要水库鲤鱼塘位于麻柳乡境内,由于取水方便,当地养殖业一度很火爆。
“虽然养殖业带来了财富,但却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麻柳乡乡长徐彬说。
在划为禁养区之后,麻柳乡果断关闭了境内所有规模养殖场。
“我们引导养殖大户往适养区迁移。” 徐彬说。
同时,在首席专家指导下,当地村民依托海拔和土壤优势打造的1000亩优质核桃基地开始凸显效益。
“种核桃每亩产值是种庄稼的5—10倍。”徐彬说,“关键是还不会造成污染。”
在这条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之道上,开县正大踏步地前进——
完成配方肥推广面积30万亩,增粮243万公斤,节本增效692万元;
在推广示范田内农药施用平均减少2次、总量减少30%以上;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户,实现“畜—沼—果(粮、菜)”等高效循环农业15万亩;
2014年,开县脐橙和锦橙两个产品获得农业部认可的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
既治理了污染,又保护了生态,还产生了良好效益——这便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开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