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荣
近日拜读了赵德奇老师的《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对文中提出的目前石界缺少评论家和批评的声音,以及观赏石鉴赏存在格式化与主题的“过度联想”等问题,笔者深有同感,十分认同。但对其观赏石能否成为艺术品和艺术品位的高低“与它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的完善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的观点,却不能完全认同。在此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赏石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观赏石作为石质艺术品,和一般艺术品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自然物,其内容和形式的形成与完美程度都不受观赏者的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基于此,已故美学大师、著名赏石家王朝闻先生提出观赏石不能成为艺术品的观点。虽然目前对观赏石是不是艺术品的问题仍有争议,但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持肯定的态度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基于观赏石天生的形式在先,人赋予的内容在后这一特殊性,就否定内容对赏石艺术的重要作用,难免有些偏颇。这里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赏石或鉴赏的实践过程——面对一方观赏石,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首先察看它所呈现的形状、色彩、纹理、构图等形式因素,然后把目光聚焦于最具吸引力的位置(即视觉中心)。细致审视并发挥联想和想象,以确定是否有“主题”以及“主题”所呈现的文化、艺术内涵(即观赏石的内容);如果确定有主题,接下来会斟酌主题的形象程度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再分析观赏石的色彩、纹理、空间、构图等形式因素的美感程度,以及与主题的和谐程度,以判断该观赏石是否能够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品”标准与其“艺术品位”的高低。当然,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我们便会权衡形式因素是否符合某种形式美法则。
下面再看组合石的创作过程:假如我们要创作一个雅石组合作品,首先会就现有观赏石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仔细审视,发现素材之间的规律或相关联的要素,根据这些要素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需要选取配件,进行展演、布局,以更好地表现素材之间的某种关联,深化主题。赵德奇老师在文章中举例说明时,就详细介绍了创作过程,虽然没有点明主题是什么,但我想应该是为反映一定的主题才会收集那些感性材料的。
从赏石实践的过程可以看出,面对一件艺术品,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形式,形式引领我们去认识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表现对象,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形式要适应内容,满足内容的需要,达到和谐统一。而从组合石创作过程可以看出,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先确定一定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合适的形式来表现内容。
二、形式美是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正是这一相对独立性,奠定了形式美存在的基础。所谓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从美的事物形式中概括出来的、不受内容约束的一种美的表现状态。相对于其它形态的美,形式美具有表现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等特点。形式美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其所具有的感性材料,要符合形式美法则。
某些观赏石虽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具有的感性材料却符合形式美法则,同样具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赏石实践中不能随意扩大形式美的外延,并不是所有没明确主题内容的石头都具有形式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形式都具有形式美。只有那些形状、色彩、纹理、结构、构图等感性材料符合对比、比例、映照、平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观赏石,才能称之为具有形式美的观赏石。
赵德奇老师为说明形式在赏石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时,引用了米芾的“漏、透、瘦、皱”四字诀。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曾经困惑过,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趋向,只从形式美的角度来制定赏石标准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太大,肯定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直到读了美学家朱良志先生对“四字诀”的精彩解读,才茅塞顿开。为了和广大石友一同温习和分享,在这里不惜篇幅,将其要点节录如下(详见朱良志《曲院风荷》)一书):
“瘦,如留园冠云峰,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什么病都可以医,一落俗病,就无可救药了……
“漏,太湖石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漏与窒塞是相对的,艺道贵通,通则有灵气……所以,石之漏,是睁开观世界的眼,打开灵气之门。
“透,与漏不同,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
“皱,前人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天机动,抚皱千年顽石……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苏轼曾经说:‘石文而丑。丑在奇崛,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可得文而丑之妙。
“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口诀,俨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
朱先生的这段话说明“瘦、漏、透、皱”原来蕴藏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审美意蕴。由此可知,有些表面看似形式美的事物,其实蕴藏着意味深长的内容,只是比较隐密而已。
例如,作为形式美感性材料的色彩,就具有特定的情感属性:红色显得热烈,蓝色显得静谧,绿色显得清爽,白色显得明净,黑色显得深邃……我们往往会据此为一些形式美的观赏石确定一个贴切而富含深意的命名。
三、高品位的艺术品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艺术品是由形式与内容组成的,其品位的高低自然和形式与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相关联。
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程度对艺术品品位的影响。形式与内容完全协调一致,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增辉,其品位就高;形式与内容不协调,甚至形式的某些因素干扰了对内容的表达,则其品位就大打折扣。例如,毕加索的《一个盲人的早餐》这幅画,画家为表达对当时巴黎底层民众悲惨、困苦生活的同情这一内容,采用了给人以忧郁、冰冷感觉的大面积蓝色基调,色彩的形式美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果换成大面积的红色或黄色,就不会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具体到观赏石,也就不能单以色彩的鲜艳或灰暗、质地的细腻或粗糙等形式因素,来判定某一石种的艺术品位或审美价值的高低。关键要看色彩、质地等因素是否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长江墨画石在近几年走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次,艺术鉴赏是审美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形式比内容对其品位的影响更大,甚至关乎到审美客体能否成为艺术品的问题。例如一些历史记录、地方志之类的文章、书籍,虽然内容丰富、详实,但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而形式美的艺术品,虽然没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却可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第三,虽然形式作为内容的外在表现,其美感程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品的品位。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以形式美呈现的,对于具有形式美之外的大部分艺术品而言,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六朝后期的一些骈体文,虽然辞藻华丽、韵律优美,但由于内容空乏,历来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诟病,对一般读者而言,也是初读时感到新鲜、新奇,细品则味同嚼蜡。同理,并不是所有的观赏石都具有形式美,不可否认不具有形式美的观赏石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更不可忽视内容对观赏石艺术品位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具有形式美的艺术品的艺术品位是由形式的美感程度直接决定的,而一般艺术品的艺术品位则是由形式与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对一般艺术品而言,除美的形式之外,内容是否充实、内涵是否深厚、思想是否健康、格调是否高雅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其艺术品位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