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芬
潮汕蜡石的历史与文化
潮汕历史文化悠久,拥有1400多年的潮汕文明,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位于广东省最东端的南海之滨,并与江西、福建两省交界,故有“省尾国角”之俗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使潮汕地区盛产黄蜡石。据史料记载:黄蜡石出产于真蜡国(柬埔寨)及潮汕地区、台山等地,说明潮汕的蜡石文化与潮汕文化并存。潮汕蜡石也称粤东蜡石,是广东较出名的观赏石种之一,广东各地多有产出。在玩石界有着“岭南不如广东,广东不如粤东”之说。
潮汕蜡石源远流长,石文化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到粤东揭阳当县太爷的,不少染上了石癖,以示风雅。如乾隆年间的张菱、刘业勤,同治初年的丁日昌、许万石,均建有名园,供奉蜡石和其他石玩,让游人赏玩。其中丁氏的洁园、百兰山馆、石鱼斋,许氏的百洲草堂和惠迪书庄等等,更是脍炙人口了。
近年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有学者申请立项,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潮汕的宝玉石和赏石文化。
潮汕蜡石的产地与特点
潮汕蜡石品种繁多,造型奇异,质地上乘,色泽艳丽,尤以潮州蜡石最负盛名。
潮州蜡石具有多期次成矿作用的明显特征,故而品种多样,丰富多彩。潮州全市出产蜡石的坑口多达几十处,大体分为东西两大产区。东部产区以饶平县樟溪镇青岚村和潮安县磷溪镇水吼村出产的为最优。青岚蜡石质地晶莹润滑,呈油脂光泽,表面多有荔枝状、香蕉状、竹叶状、蜂窝状的浮雕纹理;水吼蜡石体量较小,多有流水纹,多出精品小石。另外,潮州市凤凰山天池产出的蜡石,体量较大,常有色纹或流水纹。西部产区以潮安县登塘镇世田村产出的为最优,质如黄蜡,肤如油脂,常有红色冻石或带红黄流纹而体量小者,小巧玲珑,造型多变。
潮州出产的蜡石种类有猫耳石、荔枝皱、黄枝蜡、蜘蛛石、木纹石、六角英、幼肉红以及多种冻蜡等几十个种类。其中猫耳石最负盛名,是潮州蜡石的上品。该石呈浮雕状、黄红冻透,石面有如猫耳,惟妙惟肖,观者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部分潮州蜡石表面具有各种各样的褶皱,或者外凸,或者内凹;或如一堆荔枝皮,或如一堆蚕茧,或如一片蜂窝,或如一串香蕉,或如片片竹叶,或如粒粒栀子……当地玩家分别称之为荔枝皱、蚕茧皱、蜂窝皱、香蕉皱、竹叶皱、黄枝皱……这些皱既不完全属于形,也不完全属于纹,可以说是形,也可说是纹,是潮州蜡石不同于他地蜡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特征,也是潮州蜡石玩赏的一个重要元素。
潮州蜡石以质地油润、色彩金黄者为上品,又以质地冻透、俗称“冻肉”的最受推崇。
潮汕蜡石,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资源,为潮州赏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