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林
诗曰:宝岛台湾物产丰,尤以玉宝最兴荣。台玉珊瑚蓝玉髓,质佳色美人称颂。
一、台湾玉
台湾玉是闪玉的一种,主要由美丽且半透明富含镁之透闪石或富含铁之阳起石之角闪石类所组成,乃由细小纤维状之组织交结而成,如图交叉偏光摄影可观之,其致密度甚而落地不碎!学名闪玉(Nephrite),属单斜晶系,硬度6~6.5,比重2.90~3.10(一般为2.95)。具玻璃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淡绿至暗绿色(铁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深)或黄、褐、灰、白、黑色等。另有珍贵的猫眼料,由石绵硅化而成。生成在花莲寿丰之丰田-西林、万荣一带,此处乃台湾最古老的地层,由大南澳片岩中的蛇纹石和片岩的接触带中第二次变质而成。其年代可追溯至古生代二叠纪到中生代之间,是由超基性火成岩变成之蛇纹岩,再经热液换质作用而成。
1956年,尚是学生的廖学诚博士在产地丰田,日本开采的石棉矿区发现了此产值甚高的台湾玉,让台湾玉在世界上奠定了美名,所以此类的闪玉就大胆的说是台湾玉吧!当时亦为台湾赚进了大笔的外汇。斯时台湾玉大量开采和加工是从1961年起之后10年间,这十余年间,每年开采量超过1500吨,全台湾加工厂商超过800家,从业人员高达50000人以上,当时生产闪玉的数量占全世界的80%左右,每年产值约50亿台币。虽然内地、加拿大、俄罗斯、澳洲、韩国亦有所产,但台湾玉美名迄今屹立不摇!
台湾玉的发现者是有“台湾玉之父”美名的廖学诚博士,他两次造访笔者,一直期待美丽的台湾玉能够重新绽放耀人的光彩。他说人类发展的历史若以时间为参数,可以用“旋回模式”(Cycle model)来描述,台湾玉石资源套此模式应可期待它的再生。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刘聪桂的一个追溯性的研究,证明距今约3000年前的花莲西林村,即有当时世界级的加工文化,这可说是“第一旋回”。20世纪中叶,从1956年发现台湾玉到现在,台湾玉发展出无比光亮的文化与经济活动而震撼全球,郑清海、曾木树等玉家,他们撼卫了台湾玉的“第二旋回”!总观来说,台湾玉可否有“第三旋回”的发展呢?笔者以宝石界顾问的眼界观察,从当下台湾玉诸厂商非常卖力生产又贸易热络来看,必是可达!设若用“闪玉学”(AmphiboJa-doiogy)为目标发展,其基础与程序建议如下:针对台湾玉进行大规模搜集与研究,对其产状进行总检阅,应有新的标本及新的矿区隐匿于山林之中。台湾玉应建立在固态地球化学、固态物理、材料科学及岩石化学等理论上的基础研究,不能间断!
台湾玉的研究应加强拓展与其他应用科学的连结可能性,如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光、电、磁学性质量测、玉/水接口物化性质、生物质/体之互动与反应、生医科技等知识。
二、宝石珊瑚
台湾开发宝石珊瑚自1954年迄今已逾6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有多次发现渔场的新珊瑚,也屡次创造产量高峰,但时间均不长久。之后资源渐渐稀少,渔船也所剩不多,而近几年珊瑚交易热络,似有回温现象。回想在1968年,台湾东北部、东部、南部及澎湖等处,都有珊瑚渔场发现,参加作业的船只达182艘,年捞获量112吨,刷新台湾记录。
台湾宝石珊瑚的种类如下:
1、红珊瑚,色深红,呈扇状。一边美丽,另一边似有白斑点和白芯,全美者价格高。
2、桃红珊瑚,色橘红,光泽清淡,材质粗匀,枝干粗大,属大型珊瑚,宜作雕件。
3、白色珊瑚,色纯如白雪,质地细密光滑。
4、粉红珊瑚,色浅红接近白色,光泽亮丽,材质细致,有天使之皮肤(Angel's skin)封号。中途岛所产的浅红珊瑚,水深约500~800m,在分类上应属同种。
5、深红珊瑚(Corallium sp),呈淡红色,色素有不规则斑点,属大型珊瑚,丛状,向多方分枝生长,色度和台湾及冲绳产的珊瑚相似,称之Misu,或少女、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