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幸福教育的发展策略

2015-07-08 07:00于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发展

于琳

幸福教育是培养幸福人群的教育。实施幸福教育是济源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抉择,是我市根据教育发展现状、改革逻辑、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实施的战略行动。内涵、路径和机制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三个关键词。

一、准确把握幸福教育的理念内涵

尚德、健康、快乐、进步,是幸福教育的理念内涵。

尚德是幸福教育的价值观。它是幸福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和心智的引领,是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教育探索。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才能恪守幸福教育尚德的价值观。

健康是幸福教育的教育观。生理上以活动为主,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心理上以认知为主,认知上的幸福源于同化与顺应间的交替平衡。要按照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创造和体验发展的要求,全程优化健体、认知、技能等教育流程,进而实现幸福教育的健康发展。

快乐是幸福教育的成长观。要兼顾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兼顾人性和德性两个方面的鲜活元素,兼顾学校和社会两大成长环境,着力构建学生营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进步是幸福教育的发展观。在发展方式上,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和;在发展境界上,是尚德、健康、快乐、进步的总和;在发展模式上,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关系的和谐的总和。只有兼顾发展方式、发展境界、发展模式三者的融合,才能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把幸福教育推向深入。

二、准确把握幸福教育的战略路径

尚德、健康、快乐、进步,是孩子们人生成长的发展目标。把幸福深植于生命的发展之中,必须落实幸福教育的战略路径。

立德树人是幸福教育的生命线。立德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德性路径,而树人是落实德性路径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是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尚德素质为目标追求的教育过程。一是要把握疏导性。即在遵循心理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好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疏导中达到共鸣和认同。二是要把握自育性。要为学生的自省、自勉、自立、自主搭建实践平台,创造幸福条件,实现自我教育。三是要把握平等性。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情境中激发和释放教育的幸福功能,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幸福追求。

师德建设是幸福教育的主源泉。师德是幸福教育的基石。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幸福的源泉,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源泉,而学生的幸福和尊重反过来是教师幸福的动力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积极而正向的教育力量。平等、民主、尊重是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师德建设的正方向。一方面要以平等、民主的教育情怀,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开展一系列的暖心行动,创造幽雅、温馨、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成为幸福的教育工作者,从而成为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另一方面,要以平等、民主的人文情怀,言传身教地关爱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以自身的幸福体验,为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灌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

智力课堂是幸福教育的策源地。自主、合作、探究是智力课堂的内涵特征。智力课堂是师生智慧交融的场所。智力课堂创造学习的幸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文之美,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生活、文化文明、知识智慧的思考和顿悟。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高举“自主、合作、探究”的大旗,以幸福教育的策略激发各学科蕴涵智力的活性元素,培育智慧,激发灵感,使课堂充满幸福的律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智力开发上,努力创造“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要为构建智力课堂提供课程支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智力元素,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少年宫的作用,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逐步形成特色校本课程,让学校成为智力课堂的沃土。

学校文化是幸福教育的润滑剂。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体验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要把社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外部文化来抓,以家长学校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内外互动的横向合力和上下同教的纵向着力相结合,促进幸福教育健康发展。要把环境文化作为显性文化来抓,把办学理念、校训、教育特色等文化积淀,以牌匾的形式布置在学校的醒目位置,与校园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以期达到环境育人的成效。要把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的文化内涵来抓,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把校园历史文化融入师生的血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言传身教地把中华文化传递给学生。要把体验文化作为学校的生命文化来抓,将生命成长与幸福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历、体验、理解、接纳、内化,形成“宁静致远、慎思明辨、坚忍洒脱、通达圆融”的文化体验。

三、准确把握幸福教育的发展机制

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举措。应试教育是实施幸福教育的最大障碍,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摒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深入推进幸福教育,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水平。

以均衡机制推进幸福教育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基础保障。去年,我市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的验收标准,以城乡一体化为推进战略,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动力,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先后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我们把解决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作为重点,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在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学校布局、条件保障、内涵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以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结合”机制推进幸福教育发展。2014年以来,我市在实施幸福教育方面出台了9大项、37小项的推进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把实施幸福教育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向广大家长进行深入宣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千名教师访万户”活动,设立“学校开放日” “教学开放周”,畅通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幸福教育的认知程度,形成育人合力。要形成以“关怀”为核心的学生网络生活引领方式,引领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网络生活,让科学、健康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结合,是开展好教育工作特别是实施幸福教育的机制保证。

以绿色评价推进幸福教育发展。绿色评价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导向机制。绿色评价的核心是摒弃分数排名,走出用分数管理学生的误区。绿色评价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统一,要通过富有情感、蕴涵哲理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动、行有所动,让评价有爱的温度。在搞好教育内部评价的同时,还要搞好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整体评价。要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尝试利用第三方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开展评估监测。要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四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科学评估,把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水平、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教育人群的幸福指数,统筹到绿色评价中,促进幸福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幸福教育的境界是心灵自由的世界,让心灵自由快乐地翱翔,是实施幸福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幸福教育的理念内涵、战略路径和发展机制,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与孩子们的幸福成长融为一体,统筹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济源上,才能实现生命与世界的互动,实现教育与国家、民族的互动,共同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济源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 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