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章 卫红春
开封朱仙镇和滑县是河南省的两大年画产地,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而2006年发现的滑县木版年画,则丰富了中原木版年画的流派和风格。现在,这些地方木版年画的生存、传承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和河南木版年画的曲折命运一样,经过岁月的流逝,在全国较有名气的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河北武强等地的木版年画,也都经历了由盛而衰、濒临失传、重新再生的发展过程。而一些地方的积极尝试,或许对全国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的发展是一种启示。
神秘的怪字
2013年2月23日上午,郑州市民王敏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到河南博物院参观。王敏远远地看到,在河南博物院大门外西侧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红色牌子,上边写着黄色的“滑县木版年画展”字样。
这天是农历正月十四,正好赶上双休日,可即使这样,来滑县木版年画展厅参观的人还是零零星星,偌大的展厅内显得有点空旷,而到河南博物院参观的人却是络绎不绝。
此前,对于滑县木版年画,40多岁的王敏一无所知。有数百年历史的滑县木版年画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与艺术体系,因当地信息、文化传播的微弱,一直深藏在民间。直到2006年,滑县木版年画才被人所知。
2006年初夏的一天,滑县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的韩建峰,拿了一捆没有涂色的木版年画和两块用梨木做的老画板,来到了滑县文广新局局长魏庆选的办公室。韩建峰说,这些都是他们村里的东西,他们村的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清时期,解放前远销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现在已经失传了,不知这些东西还有没有价值?
后来,魏庆选和韩建峰等人把这些东西带到北京,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看。冯骥才看后高兴地说:“有价值,有特色。”
2006年11月25日,在郑州参加会议的冯骥才专程来到了滑县。
在韩建峰家里,冯骥才足足看了两个小时,他对滑县木版年画的评价很高:“滑县木版年画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冲刷,滑县还保存着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这么活态的印刷,这是罕见的。从内容到技艺、刻版、文画结合到手工活体印刷,整个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豫北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发现。”
2007年,滑县木版年画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滑县木版年画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
王敏了解到,这次展出有百余幅版画和几块古版,版画分为神像、族谱、画字、娱乐四大类。其中,八仙、十仙、花鸟字、梅花篆字等独具特色的对联,是滑县木版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张工艺精细、线条刚劲有力、富有乡土气息的木版年画,让王敏大开眼界。让她称奇的是,一幅版画上除了通常的神像外,还配有一副对联,横联为“神之格思”,而上下联的字像一个个象形符号,王敏一个也看不懂,看了旁边的说明才知道,上下联的内容是“祥来平安竹长万年碧,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这些怪字被称为“神秘的天书”,滑县木版年画上的部分字符,至今仍未破解。
后继乏人
创立于明朝初期的滑县木版年画,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武宗年间,潦倒艺人韩朝英定居在滑县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开始制作木版年画,传承至今已历27代,韩建锋是韩氏木版年画的第26代传承人,也是河南省首批老字号“同盛合”画坊的掌门人。
滑县木版年画主要集中于该县的慈周寨乡的前李方屯一村、前李方屯二村,老店镇马兰集村等地。在滑县,除了韩建峰外,还有30多个民间传人。
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分为拓稿起样、雕刻画板、绘稿印轴、绘画染色和装裱成轴五个步骤,木版年画最讲究的就是印制了,手上动作的轻重缓急都要掌握好,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
2012年10月18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韩建峰是滑县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贴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标签后,不但能增加自身的“含金量”,还能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滑县木版年画展”上,100多幅参展作品都是韩建峰的,在开幕式上,韩建峰也一同亮相。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从2011年开始,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每年增加到1万元。今后,文化部和各省文化部门等机构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在建立传承基地、工作室、受徒、培训方面都给予了扶持。
韩建峰告诉笔者,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是滑县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最兴盛时,该村每年卖出上百万张木版年画,不但热销中原,还远销关外等省。即使到了1963年,村里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仍有200余人。每家都有二三十块木版,全村一年能卖出10多万张年画。“文革”期间,大量的刻版被毁掉。后来,剩余的珍稀古版,又被外地的一些古董商人低价买走,村里所剩古版不多。十几年来,他花了几十万元,在全国各地追回木版题材500余块。
韩建峰收藏的一幅版画上刻有满文,这是其他地方的年画所没有的。专家认为,这种版画应该是远销东北一带的,因为那里是满族聚集区。还有一幅版画上,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身旁站着一只可爱的小老虎,老虎背上趴着两只灰喜鹊,这也是滑县木版年画中的珍品。
让韩建峰感到忧虑的是,现在,愿学雕版画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挣钱了,都不愿学。此外,滑县木版年画传人之间因为门户之见,相互诋毁甚至相互拆台。整个行业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统一的制作技艺规范和准入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打着“非遗”的旗号进行生产。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识,粗制滥造,影响了滑县木版年画的声誉。
版权之争
滑县木版年画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同时,“古韵新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特展”也正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
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时期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它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与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2006年3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遗”名录。这次在台北展出的52幅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河南博物院馆藏的16幅,开封博物馆提供的36幅,其中还包括9幅民国时期的版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已被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2009年,在外交部举办的首届外事礼品征集展中,《朱仙镇木版精品年画长卷》和《北宋钱币年画选集》版画被选为国礼。
在朱仙镇和开封市区,有9家年画作坊,年销量可达上百万张。一张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低卖十几元,而在市场上,一张江苏桃花坞的普通年画卖到300多元,一幅天津杨柳青的普通长卷卖到好几千元。2011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原本被尊为“中国四大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却在展位上被排入“四小年画”之列。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者技法上的错误,印制上的粗制滥造等,影响和制约了其发展。再加上行业内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窝里斗等,让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业化之路步履维艰。
几年前,朱仙镇老字号木版年画商铺——“老店天成”被别人抢注成商标事件,在朱仙镇引起了震动。
2010年,由开封市博物馆申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扶正除邪保平安》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这是河南首个获得国家专利的年画品种。2011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会长姚敬堂以个人名义成功申请并获得了木版年画(邮票珍藏卷)等三件外观设计专利。这遭到了朱仙镇部分老艺人的反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图案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现在却成了他一个人的专利?
朱仙镇老艺人通过咨询后认为,这3件外观设计专利中,每张图案都是作为组建产品申请的,不具备“新颖性”,他们准备联合对这3件外观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专利权之争,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无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当地部分传人看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堪忧。
据笔者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至今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老艺人们各自为战。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没有一个行业性组织,更没有一家权威的研发机构,直到2011年1月,朱仙镇才有了自己的木版年画博物馆。虽然,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一些规划,但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落实。
创新模式
一些地方的积极探索,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木版年画社并入苏州工美学院,形成了集保护继承、培育传人、研发创新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今年2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绵竹)年画节开幕,活动持续到2月24日。与此同时,位于绵竹市孝德镇的年画村也热闹非凡。年画村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50亩,是专业加工、制作、经营绵竹年画系列产品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作坊。目前,该村的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年画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杨家埠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一个行政村,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和朱仙镇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一起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早在1986年,政府拨款在杨家埠村仿建传统年画作坊5处、年画陈列馆1处。如今,这个只有1150口人的小村庄,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杨家埠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潍坊市的一个民俗旅游景点。
1993年,河北省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木版年画之乡”。近年来,武强年画研发中心在传承年画艺术的基础上,以家居装饰、纺织服装等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200多种新年画。此外,瓷盘、刺绣、屏风等集欣赏、实用、方便于一身的年画作品也陆续研发出来。截至2012年底,武强县拥有年画作坊20多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年画及出版印刷、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产值达9500余万元。武强县年画博物馆建馆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年画艺术节,先后被中央美院等18所高等院校定为教育实习基地。
2008年1月15日至16日,“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开封市举办。
在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木版年画保护体系,包括建立木版年画档案数据库,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各年画产地建立博物馆等;另外,在年画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因素要保持不变,分别为代表作、民间艺术所包含的理想主义特征、图案化特征、地域性特征、手工制作特征等。
作为中国民协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于2001年率先启动。经过十年的艰苦普查,已经出版了22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100余万字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并建成一整套数字化档案,使中国木版年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全方位、大规模的田野普查、文献记录和结集出版,是年画史上空前的文化举动。
2011年11月5日,在天津举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中国民协发布了《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此举标志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遗”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