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多功能农业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研究

2015-07-06 06:00龚建平

龚建平

摘要:农业多功能的拓展是现代农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坐标,农业是人类的母体文明,原本就具有多功能元素,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生产经营的地域性和社会圈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性,故要求人类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倡行农业的多功能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农业的人文特性,即人类强干预性、维护与创造地域文化、人文关怀性、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等。故要求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应倡导农业人文与文化的薪传与创新。

关键词:多功能农业; 自然特性; 人文特性

中图分类号:F323.4;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3-0055-05

农业是人类的母体文明,原本就具有多功能元素。人类农业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和近代农业)。现代多功能农业是我国本世纪的一个新命题,对于保护人类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恢复和扩拓传统牧歌式农业的内涵,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生产体系,都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自然特性

(一)多功能农业生产经营的地域性

多功能农业的地域性,不仅指农业经营在地理纬度或地带上存在差异,而且还指多功能农业还受到一些非地带的地方性自然因素的影响。据生态学家研究,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环境里表现不同,甚至还会表现在不同生境和小环境里的农业经营也有所不同。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多功能农业是存在非地带的地方性自然因素影响的。所以,我们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不仅要注意地带上的大环境,而且要注意非地带上小环境。总之,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多功能农业,根据各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和项目经营。就都市农业来说,都市农业虽然是在一个城市或城郊范围内生产、经营,但是在城市内部、在城区边缘和在远郊区县,其生产、经营是有差别的。在城区内部经营都市农业,只能在街道两边、公园以及公共休闲场所内、在居民庭院里或居民室内阳台上进行观赏性和美化性的种植和养殖生产,只能发展镶嵌式或插花式的经营项目;而在城乡结合部,则可以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等绿色食物,开发农家乐,发展旅游农业;而在远郊区县以种植粮食作物为宜。可见,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要重视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不能一味地模仿他处的经营方式。所以,有学者认为,地有不同的形、不同的貌 、不同的质,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摆脱地理环境制约。中国古人讲地利、讲地气。就是根据地形、地貌,择地而耕、择地而林、择地而牧、择地而渔;根据地质、地温,适地选种、适时播种、及时收割、及时收藏。平原、草原、山林、丘陵、湖泊、湿地,不仅产出粮食作物,形成常规农业;而且产出无数土特产品,构成特色农业。尽管农业生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定向调节和干预,进行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物再生产过程,但是人工干预是有限度的,也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社会圈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性

现代多功能农业是人类创造出来为自己生存发展服务的文化系统。它联系着人类社会层和自然生物层。一方面劳动者利用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如利用经验、知识、劳动工具、生产方法、劳动工艺等,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对象;另一方面农业通过自然代谢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予以接纳、存储、净化、降解、吸收,并以新的形式重返自然环境之中。现代多功能农业不仅依赖优良的自然资源,而且还依赖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资源。没有丰富的品质优良的自然环境,现代多功能农业系统中的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就无法获得大量的、丰厚的利润;没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没有良好的人工基础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现代多功能农业系统中都市农业和文化农业也无法开发。所以,现代多功能农业不仅是物质生产过程,还是社会与自然界生物圈的协调过程,具有社会圈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性。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经营关系实际是社会圈与自然圈的和谐关系。因为:第一,农业是以农作物、禽畜等的生长、发育、成熟、蕃衍的过程为基础的自然再生产。但这一过程又是在人的劳动的干预下、按照人的预定目标进行的,因而它又是经济再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生物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物又离不开作为农业生产主导者的人类社会。第二,农产品需要阳光、温度、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和农业劳动者生产技能、生产目的、经营理念、适时劳作等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分别由自然圈和社会圈给以满足。这两大世界和谐统一、协调合作,就能生产出合要求的农产品。

若把自然圈和社会圈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存系统,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因而,我们认为多功能农业应以社会圈和自然圈二者统一为最高境界。农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作为二者中的能动因素,要不强求、不妄为、不自欺、不欺人,克己事天,敬畏自然。这样才能保证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这样做的劳动者才是够格的从事多功能农业经营的农民,他们从事的事业才称得上是多功能农业。国人的这种操守和境界就是多功能农业经营的哲学。农人无这种哲学就无以立世,国家无这种哲学国将不长。

自古以来,中国农业文明之所以延绵不断,是与中国传统农学中的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分不开的。中国古人认为社会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早在秦朝,《吕氏春秋·审时》就讲:“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对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或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之间关系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揭示出来了。中国传统农学要求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求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

二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人文特性

(一)人类强干预性

由于现代多功能农业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希望现代多功能农业承担恢复自然生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所以,当今政府、农业经营者都对现代多功能农业倾注了更多的人类意志,使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人类强干预性特征。第一,当今社会赋予现代多功能农业特殊的生产目的。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各国政府把农业作为治理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气、恢复自然生态、建设自然景观、增强防减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社会秩序的保险锁;国民把农业作为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强体质、改变城市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的工具;农户或其他农业经营者把农业当作获取利润、发家致富、传承农业文化的途径。所以,相对单一功能农业甚至有限功能而言,现代多功能农业不仅具有生存功能、而且具有基础保证功能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自然为当今人类所重视,人类对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干预比较突出。第二,经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经营领域。每个地理位置的农业经营者都会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选择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经营领域并设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经验项目。现时代,因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自控能力增强了,选择余地增多了,那种在前工业社会的被一定程度降低了。第三,相对有限功能农业而言,今天的农户在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项目中增加更多的人工因素。首先表现在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其次表现在使用了更多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最后农业经营者的智慧、知识、掌握的信息成为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的重要劳动要素。

人类强干预性是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保证,但人类必须要在充分了解现代多功能农业基本特点、认识生产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干预农业生产过程。否则会使现代多功能农业变成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所以,人类在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过程中,必须在干预农业生产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寻找均衡点,使现代多功能农业成为给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产业。

(二)维护与创造地域文化

现代多功能农业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历史上的单一功能农业和有限功能农业一样,会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农业文化。由于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地域性特点,那么现代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形成的现代多功能农业文化同样具有地域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适合本地地理环境的现代多功能农业产品。就食物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都市农业来说,任何经营主体只能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多功能农业项目、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就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来说,各地的经营者都只能凭借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只能在本地原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文化创新,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和旅游项目,提供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新型服务项目。第二,维护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精神文化。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地方农业文化资源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从事现代多功能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人就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重视和爱护自然环境、农业文化的思维模式。在现代多功能农业时代,一切对于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有价值的农业精神文化都将得到保护。第一,保护当地人的以整体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保护自然环境的古生态思想文化。这类农业文化有生态节制观、不枉杀动物和不毁古树,以及有植风水林、植水源保护林、修蓄水山塘、建水源分配设施、造水资源的生态节制工程和水景观的行为习惯。第二,延续当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模式。中国古代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一是要求人类生活、生产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用现代价值标准来衡量,这是一条生态发展的道路。二是形成了具有科学内涵的风水学说。这个学说要求人们建房考虑四周的自然环境,尤其考虑房前屋后的地形地貌的走向、森林植被的生存状态、水资源和水流方向、空中云气等自然因素,要选择一个通风、采光、生产、用水和出行方便的地方作为建设家庭、家族院落的理想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第三,维护当地农民的家园意识。家园就是主要指农村人生活和生产的小型的地理空间,一般是以农舍为中心的四周分布着田地的生活和劳动的空间区域。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园观念,可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市民的家园观念在淡化,而只有农民的家园观念仍然很浓厚,主要原因是农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现代多功能农业是一种重视地理空间环境的经营模式,所以,它成为维护家园意识的生产模式。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地理空间为一个家族和社会关系密切的群体提供了稳定的领地或家园,而整个家族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完全寄托于这块有限的领地,从而使生活其中的农民产生了强烈的家园意识,产生保护家园以图世泽绵延的生产经营心理。这种家园意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四,保护并开发本地农村文化资源。没有农村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农村文化是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核心,农村文化成为这两种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会保护农村文化和开发农村文化资源。一般来讲,农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器物文化、节日文化、礼仪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文化农业的经营项目来开发。但是由于如下原因农村文化资源在消失。一是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学习时间长,但赚钱不多,没有几个人愿意学。二是农村的年轻的文化精英,要么考上大学,离开了农村;要么受城市现代文明和城乡收入的差距的影响,纷纷到城市谋生。现在,在农村社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传统手工艺了。三是拥有传统手工艺的农户或农民没有本钱把自己的手艺变成工厂生产,招徒授艺;甚至有的农村手艺人为了家庭生计丢下手艺去打工。年轻一代不懂得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根基,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多功能农业都是非常不幸的事。所以,要发展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就要保护农村文化,开发农村文化。

(三) 人文关怀性

相对有限功能农业而言,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人文关怀性。第一,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技术减轻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现代多功能农业,因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工业部门提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大大减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二是经营方式转变减轻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主要是旅游农业和文化农业使农民的种植和养殖业转向服务业,改变了劳动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说,在现代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民获得了与市民相同劳动条件的机会,享受了劳动的乐趣,使农民得到了生产劳动上人文关怀。第二,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生产的产品是生产成本、技术含量比较高、高质量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所以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销售价格比较高,从而使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经营收入比单纯经营种植养殖业要高。在有限功能农业经营领域,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价格体系存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而农产品销售价格低的缺陷,加上在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商品化和一些不良农业政策的影响,使从事种养农业的农民收入很低,基本上农户家庭年年是收不抵支,生活水平很低,与市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较大差距,使农民长期难以得到社会的人文关怀。一些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农户才获得改变这种状况的机会。笔者2013年7月深入广西白色地区乐业县同乐镇火买村调查,该村处于喀斯特群山之间,石多土少,只能种植玉米、黄豆、红薯等农作物,一年收入很少。自从1998年开始经营农家乐,发展旅游农业以来,家庭收入大大增加,从经营农家乐的10多家农户来看,每家基本上一年有3—4万元的纯收入,是过去从事种植业的10多倍。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是社会对农民的最突出的人文关怀。第三,提高农民素质。由于现代多功能农业是技术性的、市场性、智力性、文化性的经营方式,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促使农民学习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术,锻炼了农民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的能力,从而使这类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四,提高农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在有限功能农业时代,由于农业对农业发展所需要素补偿的严重短缺,导致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难以在短期内有明显改变,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任何比农民地位高的拥有特殊权力的其他职业群体都能向农民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导致农民负担的居高不下。如果农民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可以在原来承包的土地面积上经营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多功能农业项目,使自己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因经济收入少而导致社会地位低下的局面。另外,经营现代多功能农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也增加了农民与市民的互动机会,改变了市民对农民的不客观的评价和看法,增加了市民对农民的认同感,从而使农民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四)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

随着农业功能的转型,广大农业经营者发现了利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尤其是销售农产品的新途径。利用举办文化节的形式来发展农业是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把文化节与农业经营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举办文化节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就有,但那时的文化节是纯粹的庆祝、娱乐和消遣活动。人类开发文化节的经济价值比较晚,利用文化节来增加国民收入始于旅游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爱丁堡市在西欧最早举办艺术节,为英国利用文化节发展旅游提供了直接经验。爱丁堡市举办艺术节后,英国许多城市认识到举办艺术节对发展文化旅游,提高城市魅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英国政府明确地把举办艺术节作为旅游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最早举办文化节发展旅游事业的是山东,该省于1984年9月成功举办“孔子故里游”活动,后改称为“孔子文化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把文化节与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是北京大兴区。北京大兴举行的“我为大兴献一招”活动中群众提出了《西瓜 ·西瓜经济 ·西瓜文化》的理念。从此以后各地效仿,举办农业文化节成为各地发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经营策略。具体经营项目有:游园观光、鲜果瓜菜采摘、果实品尝大赛、农产品知识竞赛、农产品形态设计比赛、民俗表演、制作农产品宣传片、产品定货会。举办农业文化节可以招徕八方来客,增加友情,广交朋友,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明星.现代都市农业 两型农业模式[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陈文胜.论大国农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匡远配,唐 柳.日本两型农业经验及启示[J]. 世界农业, 2013(4).

[4] 高 鸣. 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4(3).

[5] 方旭红, 张清清. 论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生活化”开发[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Abstract: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he new coordinate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Agriculture,with functional elements,is embodied in human civilization.Modern 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biosphere and regional features and social circle concern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Therefore,humankind is expected to advocate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respect the objective laws of the nature as well. Meanwhile, modern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s endowed with its unique humane characteristics,namely humans strong intervention,maintaining and creating regional culture,humanistic care, and adop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develop agriculture. Hence human beings is suppose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humanity and culture when condu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humane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 南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