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王肖潇
2015年5月25日,美国的国殇日。纽约曼哈顿的街头飘着一丝怀念的气息。在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的纪念馆,等候参观的人排成了长龙。向东南方向步行十来分钟,是一条名为派街的小路。走进这条幽深的窄街,记者拜访的是一段大多数美国人没有意识到的历史。多年前,一个瘦而高的身影,曾在这些窄街小巷里穿行。她就是张爱玲。最初,她在大西洋畔的纽约落脚,多年漂泊,最终到了太平洋畔的洛杉矶,于1995年挥别尘世,至今二十载矣。
张爱玲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20年过去,似乎该到了彻底告别的时候——但想放下时,关于她的碎片会变得清晰,想怀念时,却也说不清在怀念什么。她的才华,她的聪颖,她对世事人情的透彻领悟,她不屑于世故的特立独行,甚至她落寞的晚年,都会牵动着我们心底那一点柔软的东西。
纽约派街27号,曾是张爱玲的住所。现在离27号最近的是一栋写着招租字样的商业楼。而应该是27号的地方,一侧是空空荡荡的广场,另一侧是摩根大通银行的办公楼。
乘车往北,到曼哈顿的上西城,在中央公园西面的百老汇与71街交汇处,应该有一个酒店。1967年4月到5月,张爱玲到纽约小住治病,在写给好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的信件里,特意写下这个酒店地址,房问号是730。但酒店如今已是杳无踪迹。路口倒是有几栋古旧的楼,不知道哪一栋门外曾经停驻过张爱玲的身影。
这样的寻找,大概注定是困难的。张爱玲,这个出生在贵族大家庭中的女子,在华丽的前半生努力想求一个家而不得,后半生则飘泊异域,离群索居,刻意把生活过得简单。20年前,她的骨灰已经按她的心愿撒入了太平洋。她没有留下供人凭吊的痕迹,哪怕是一墓一碑。她去世时,房间里放着一部《红楼梦》,“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书中这一句,她必定烂熟于心。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去世,她的银行账户有几百万港币,房间里的全部家当却只有一张折叠桌、一把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份简单和孤独是她自己的选择
20年前的9月8日,张爱玲告别人世,享年75岁。当时,她住在洛杉矶西木大道与罗切斯特街交界处一幢淡灰色四层公寓楼的206房间。“警察从房东那里得到了张爱玲朋友林式同的联系方式,给林打了电话,林随后携带张爱玲早已签署好的遗嘱副本赶来。”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张爱玲老友宋淇之子宋以朗告诉记者。
她躺在靠墙的行军床上,脸向着门口,合上了眼睛。她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没有盖被子。房间里的日光灯还亮着,唯一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家具。法医检验,她是心血管疾病去世的。走之前她已经有所准备,整理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在一只手提包里,放到了门口。这样,发现她的人会很容易找到这些东西。
张爱玲去世后,留下了约240万港币的遗产。宋以朗说:“2012年,莫言拿到大概100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北京依然买不到一套房,但张爱玲这笔钱在1995年可不是小数目。”拥有财富的张爱玲选择了一种简单和孤独的生活。
1969年5月,丧偶不久的张爱玲托朋友找房子,条件是“一间房的公寓,有浴室和厨房,离办公室近,或者有公共汽车,最好房子不太老,比较干净”。除此之外,家具是可有可无的,而“装修、光线、嘈杂、房间大小”都没关系。到1984年,她再托朋友找房,提出的希望只是“有一间小房间,房子不很老,浴室不破旧,有大门钥匙,没地毯,是地板、假砖或水门汀(水泥)”,甚至车库改建的房子也可以接受。再到1988年,她说,以前住的房子全嫌太大,现在“东西全扔光了,更不需要空间”——她似乎越来越以一种尘世间过客的心态在度过最后的日子。
张爱玲的频频搬家源于一个奇特的理由,她一直认为有一种来自南美、小得肉眼难以辨别、但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跳蚤在困扰自己,曾经告诉朋友“每月要花200美元买杀虫剂”,“橱柜一格一罐”。她叫杀虫公司的人来,还是无效。于是,她带着简易的行李,只要一发现所谓的跳蚤,就马上搬家。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她频繁搬家,有时每个星期搬一次,搬家总数达180多次。
身体终于吃不消了。1993年1月,她告诉友人、翻译家庄信正,自己去打预防针,做耽搁多时的身体检查,结果感冒了一个月才好。1994年10月5日,也就是她去世前11个月,她说,“各种不致命的老毛病不断加剧,一天忙到晚服侍自己,占掉全部时间,工作停顿日久,非常焦灼。”
张爱玲又总是避着人。“她只看报看电视,电视机是她房间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偶尔给几个好朋友写信,避免与人接触。”宋以朗说。她所住的最后一处公寓,门外就是小书店和修鞋铺。书店老板常常见到她,但她每次去书店都不说话。来回路上,邻居跟她打招呼,她只是回应一声“Hello”,很多邻居以为她不会说英语。而她也真这么告诉别人!一个活泼健谈的公寓女管理员和她攀谈,她答,“我不懂英语”。其实,她的英语非常流畅,并且典雅。她曾在信中点评美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迪克·卡维特的英语,“非常风趣,但是隽语难得碰上”。她装了电话,也特意向友人说明是“不能不装,万一生病,几条街外才有公用电话。还是不想打电话,号码请不要告诉人”。她甚至经常不拆看亲友的信。夏志清1985年给她的信,她到1987年才拆看。
庄信正曾以“旧事凄凉不可听”作为一篇纪念张爱玲文章的结语。但这份孤独,是她自己的选择。
1956年,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的赖雅在纽约结婚。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排到鲁迅之前。他遗憾于张爱玲的才华在晚年没有发挥,并断言这是因为她“嫁了两个坏丈夫”。
张爱玲的第一个丈夫是胡兰成。对他,张爱玲早已死心。但對第二个丈夫赖雅,张爱玲未必以为他“坏”。一直到1994年10月5日她最后一次写信给庄信正,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赖雅的签名书,她也一直带在身边。正如她自己归纳的,“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驻港官方机构美国新闻处主任理查·麦加锡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1956年3月,正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粉泪》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是才子。17岁,他就进入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名噪一时。他也曾在好莱坞风光过,是顿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因经济拮据入住文艺营。
张爱玲知道这一切。“他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有前途。”但她还是爱上了赖雅。在她眼里,赖雅懂得自己,这就足矣。1956年5月,赖雅在日记中写道,两人“去小屋,一同过夜”。7月5日,张爱玲告诉赖雅,自己怀孕了。赖雅向张爱玲求婚,但他太穷,坚持不要这个孩子。于是,张爱玲到纽约堕胎。对这件事,张爱玲在给宋淇夫人写信时,只是语气平淡地提了一句。
1956年8月18日,65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结合。这场婚姻带给张爱玲的是生活的重负,这是她最不擅长处理的事情。婚后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了。12月19日,赖雅又发生脸部麻痹,送至医院,几乎无法说话。赖雅向她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但张爱玲知道,从此俩人要靠她才能活着。而当时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稳定的稿费。收到1000多美元的《秧歌》剧本改编费,她都会喜不自胜,因为这样就有钱租房了。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俩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1960年7月,张爱玲加入美国籍。她向赖雅提出,要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完成英文小说《少师》。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賴雅又中风了。但张爱玲随后的5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红楼梦》,写到眼睛溃疡出血,却始终没有让委托方满意,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时,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到机场去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跌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头断裂。之后又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
那段日子里,张爱玲唯一的愉快,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的时候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喜欢听的八卦。
1967年4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她带着赖雅来到康桥。不久,76岁的赖雅悄然去世,没有举行葬礼,赖雅的女儿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一年后,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1920年,张爱玲在上海出生。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她的祖父是前朝御史,她的祖母是奎鸿章之女,她的外曾祖父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
张爱玲,小名小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这里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则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清末显赫的几大姓氏都与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个大家族中,演绎了一幕活生生的世事变迁、聚散离合。中法战争爆发后,祖父张佩纶主张抗法,却因“性格躁进”,1884年7月在法军舰侵入马尾港后不加戒备,导致福建水师覆灭,被罢职遣戍。甲午战争期间,张佩纶因“干预公事”遭遇弹劾,旨令其回原籍,迁居南京。
在张爱玲的《对照记》中,祖父是一位“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的儒士。当年张佩纶和李菊耦结婚时,已40岁出头,而李菊耦仅有22岁。移居南京后,张佩纶不问国事,与李菊耦过起了琴瑟和鸣的小日子,俩人还合写了食谱和武侠小说《紫绡记》。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张佩纶在家中急得咯血,后来以酒浇愁,3年后在南京病逝。李菊耦带着一双儿女孀居,终日闭门教子,不久染上肺病,1912年病逝于上海。
在张爱玲笔下,祖母是整个张氏家族中唯一理想的婚姻生活范本。“对于张爱玲来说,家是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丽的袍。此后,她身边大家庭的女人很少拥有幸福的婚姻。”张爱玲研究者、作家闫红说。
1937年。张爱玲被幽禁在父亲的大别墅里,长达半年。外面是淞沪战场的炮火,家里是父亲的毒打和暴怒,而起因仅仅是她想去留学
张家少爷张志沂,黄家小姐黄素琼,当年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生下女儿张爱玲和儿子张子静后,他们于1924年搬到天津。张志沂通过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的堂兄张志潭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了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也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常风光的。”张爱玲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
但不久,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黄素琼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张爱玲的姑姑也是新派女性,站在张爱玲母亲这边。但她们发现两个女人的发言对张志沂并不起作用,于是相偕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名义上好听一点,说的是出国留学。”陈子善说。
1926年夏天,姑嫂结伴前往欧洲,张爱玲父亲的生活更为堕落。原本养在外面的姨太太干脆住进了家里。在两姐弟的印象中,“成天进进出出的,都是姨奶奶的姐妹淘,莺声燕语,好不喧闹”。
1927年,声名狼藉的张志沂影响到张志潭的官誉,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总长之职,张志沂随后也被迫离职。张子静曾回忆:“他丢了这个平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里当然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走姨太太,并写信求我母亲回国。1928年,我们又搬回上海来了。那一年姐姐8岁,我7岁。”
回到上海,他们有过短暂的安宁,但张志沂戒不掉鸦片,黄素琼决意离婚。张爱玲在《私语》中写道:“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俩人都不作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此后张爱玲的家分成了两半,父亲的家,母亲的家。姑姑张茂渊看不惯父亲的堕落,也搬了出去。“有我父亲的家,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不久,张志沂再婚,后母孙用蕃进门。孙用蕃也有抽大烟的癖好,进门后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一再鼓动张志沂搬到位于泰兴路和泰安路转角的大别墅里。在这里,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和平被打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7岁的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结果惹得父亲暴怒。淞沪战场的炮火,家中的争吵,令张爱玲惊扰难眠,就跑去与母亲同住,这在父亲看来是一种明显的背叛。两周后,当张爱玲回到父亲家,等待她的是一顿毒打。张志沂把张爱玲锁在楼下的一间空房子里,还气势汹汹地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至此,张家的3个女人,母亲、姑姑、女儿都以逃离的姿态离开了这个旧式家庭。张子静评价道:她们相继出走,都没有再回头。
1938年,张爱玲奔向母亲的家。她没有料到,钱的问题,最终会消磨掉母女间的情感。教授给她800港币的奖学金,母亲拿去打牌输撞了,她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到了尽头
张爱玲去了舅舅家对面的开纳路开纳公寓,和母亲及姑姑共同生活。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他只带了一双用报纸包着的球鞋,请求母亲收留,可惜黄素琼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名子女的教养费用。看着弟弟离去的身影,张爱玲终于发现母亲的窘境已超乎她的想象。
母亲的古董越卖越少,又要张罗张爱玲的读书费用,过日子自然精打细算。从来没做过家事,没搭过公交车的张爱玲,一切都需从头学起。母亲和姑姑教她怎样过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饭,买菜,搭公交车,省钱……
张爱玲料想不到,钱的问题,最终会慢慢消磨掉母女间的情感,张爱玲写道,“她在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我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第二年,张爱玲一鸣惊人,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可惜日本侵华的炮火阻断了她的行程,她只好转入香港大学。然而,“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学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断掉了。”陈子善说。
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考第一名。一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以私人的名义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正是这800港币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黄素琼来香港看张爱玲時,听说教授给了她一笔奖学金后,竟然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最后全部输掉了。“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在《小团圆》里有句话,‘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到了尽头,这就是说,她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陈子善说。
1943年,23岁从没谈过恋爱的张爱玲,爱上了情场老手、汪伪文人胡兰成。她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2年夏天,张爱玲在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与姑姑住在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及6楼65室。如今,此地只有楼下留了一间纪念张爱玲的咖啡馆可供世人静坐怀想。
在常德公寓,张爱玲与胡兰成初次相识。1943年12月,胡兰成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可惜未被接见,他只得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胡兰成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俩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媒证——她见证了张爱玲的两次婚礼。
今天看来,这两次婚姻都是极不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侵华的国仇中选择一个汉奸,在美国反共反华的风潮中选择一个左翼作家。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
《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原载《环球人物》2015年第18期]
[责任编辑 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