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琼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正逐渐由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深阅读”转变为浅层的、碎片化的、跳跃式的“浅阅读”。在“浅阅读”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经蜕化为“知道分子”。“知道分子”不再像“知识分子”那样,可以静下心来抱着砖头一样厚的学术图书认真“啃”读,而是迷失于互联网上那些“新”“奇”“异”“怪”的海量信息。与之相关联的是,虽然学术类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在逐年上升,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却是逐年下降的。对学术类图书编辑而言,他们既不能对读者的“浅阅读”趋势视而不见,一条道走到黑;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学术出版阵地,一味迎合“浅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将学术书细分为通俗类学术书和严肃类学术书,并对两者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通俗类学术书
所谓通俗类学术书,是指主题为大众所关注,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的学术性图书。对这类图书,我们需要格外关注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在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装帧精美而富有创意,在内容上注意提升其思考的深度。
与时政类、生活类等畅销书相比,通俗类学术书强调图书主题的“学术性”,主要是满足读者对学术性问题的深层次探求,更强调图书带给人的思想性启迪。与严肃类学术书相比,通俗类学术书更强调语言风格的“通俗性”,可谓“跳出学术圈子谈学术”,以普通大众能读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谈论深奥的学术问题。不可否认,如今市场上所谓的通俗性学术书,要么是学院派学者的作品,写得玄而又玄,艰深晦涩,令人不敢阅读;要么是泛泛而谈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令人不忍阅读;要么是戏说式的无聊炒作,令人不想阅读。因此,这些作品难以畅销就不足为奇了。老子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之一,他的《道德经》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文本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道德经》的各种解读性和诠释性的中文著作可谓浩如烟海,仅《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就有百种之多。那么,在当前关于老子及《道德经》的图书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如何策划出一部既能让读者喜爱,又能带给读者一定深思的通俗著作呢?
首要的工作在于挑选一位理想的作者,其既要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准,能保证图书的权威性;又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善于将深奥的哲理以清晰明白的方式传递给读者。除此之外,如果作者还能写出新的亮点就更好了。正是基于此思路,我找到了武汉大学哲学院的彭富春教授,他是中文系的高才生,也是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嫡传弟子,还是留德7年的哲学博士,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再传弟子,被誉为“最具创造性的青年思想家”,可以算得上是融貫古今、兼通中西的理想作者。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简洁明了、朴实通畅,符合畅销书对语言要求。事实证明,挑选到好作者就意味着策划成功了一半。由彭富春教授所著的《论老子》一书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书对《道德经》的现代汉语翻译不仅建立在目前通行本的基础上,而且参照了权威的德语和英语译本,很好地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和逻辑上的不足——缺少语词的确定性和思想关系的明晰性,从而使译文的句子和段落所表达的意义更加完整、明晰和准确。作者除对《道德经》进行译解之外,还力图对《道德经》做出创造性的阐释,重构老子的思想整体;并试图与老子展开对话,让老子古老的思想在当代获得新生,诠释道德智慧的当代意义。这样,既能满足初学者对《道德经》的一般性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较高层次的读者进一步研究的需求。同时,为了增加全书的可读性,我还协助作者挑选了30多幅老子及《道德经》的相关历史图片、10多幅老子故里等名胜古迹的相关风景照片。最终,一本内容简练、四色印刷、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富有思想深度的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首印的10000册便告罄,随即加印。随后,我和作者深度合作,又相继推出了《论国学》《论孔子》等图书,组成了“国学经典新读”的小系列。
二、严肃类学术书
所谓严肃类学术书,是指主题专、精、尖,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编写,但是大众不容易读懂的学术性图书。对这类图书,我们需要坚持学术品位,在内容上做到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在形式上注意装帧大方而富有内涵。
与通俗类学术书相比,严肃类学术书追求学术的严肃性,不能“跳出学术圈子谈学术”,无须花哨的包装,亦无须浅白的语言,一切都是为了清晰地论证学术观点或诠释学术主题,强调学术的原创性和作者的个性,重在积累知识,推进人类文明。与通俗类学术书追求经济效益优先不同的是,严肃类学术书更强调对社会效益的诉求。毕竟,严肃类学术书的受众有限。不过,经典的严肃类学术书也可以打破这一界限,成为常销书,乃至畅销书。譬如,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虽然是严肃性的哲学书,艰深晦涩,但是,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哲学的领域,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常青树”。下面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为例,浅谈高品质严肃类学术书的具体运作。
首先,选题是第一决定要素。只有选题本身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才具有打造高品质学术书的潜力。《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属于总理批示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理论学术界集体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其长远发展精心描绘的全景式战略蓝图,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亲自为本书撰写“总序”,高度评价了本书的重要价值:“表现了我国理论学术界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与承担国家责任的学术自觉性,是理论学术界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国家层面重大政策研究的案例。这一战略成果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未来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作者是第二决定要素。选题确定后,重要的是挑选能够胜任的作者团队。《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代表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最高水准,集合了政府、学界的精英和智慧,全面、系统、深入,堪称“中国式贝弗里奇报告”。它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第一人郑功成教授的全力组织和主笔下,由全国30多位素有研究的社会保障专家教授集体完成,先后有200多位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200多位各级官员参与研讨,项目组到20多个省区市开展过专题调研,召开了专家研讨会28次,到12省4部委召开过征求意见会16次,并与德、日、韩、瑞等多国交流,历时4年。
再次,精心编校是第三决定要素。严肃类学术书如果想获得大奖特别是政府出版奖和“五个一”工程等国家大奖,并得到读者认可,编校质量一定要合格。《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这样洋洋洒洒200多万字、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大部头著作,在体例格式和专业术语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其编校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除常规的“三审三校”外,我自己认真审阅了3遍清样,并两次退还作者的审阅校样,保证了4卷本体例格式和专业术语的高度统一。
最后,市场营销是第四决定要素。好酒也怕巷子深,不能因为严肃类学术书的圈子小,就忽略其市场营销。相反,严肃类学术书更应重视其市场营销,特别是针对其特定读者的“定制式营销”,这和通俗类的面向大众读者的“撒网式营销”是不同的。2011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首发式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十多位部级领导以及3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首发式。《人民日报》对成果进行了整版报道;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卫兴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书评推荐;《经济学动态》《经济参考报》《前线》《中国财经报》《中国民政》《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医疗保险》等数十家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社会效益方面,《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與发展战略》在政策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研究结论与理论主张已经在社会保险立法及近年来的有关重大社会保障政策中得到了体现,并获得“第三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大奖。在经济效益方面,《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医疗保障卷、养老保险卷、救助与福利卷)总定价256.00元,一共发行了5000套;而其精华本《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首印10000册,重印2000册。
总之,“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既给学术出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学术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既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推出更多符合读者新品位、满足读者新需求的通俗类学术书,又不能随波逐流,将严肃类学术书庸俗化、低俗化。我们在提升严肃类学术书图书质量的同时,应注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走出一条新时代的学术出版之路。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