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
许羡苏是左翼作家许钦文的四妹,鲁迅的同乡。1920年初,刚到京师的许羡苏居无定所,便投靠恩师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住进了周宅。
芳龄20的许羡苏心灵手巧、温柔可人,深得鲁迅母亲鲁瑞的喜爱,一口地道的绍兴话更是让周母感觉亲切。新式女青年许羡苏的惊鸿倩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鲁迅眼中。
1925年,因为学潮的原因,魯迅被迫闭门谢客,与外界沟通的事务便全落在许羡苏身上。每周,她都要抽出两个半天时间,把鲁迅的手稿整理好拿给报社。为了躲避当局的调查,鲁迅每天足不出户。渐渐地,他也一改往日不苟言笑的样子,开始与许羡苏有说有笑,并时不时送书给她,教她练字,讲局势和国情。
难得的缠绵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愤然写下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几天时间里,鲁迅不吃不睡也不说话,终于一病不起。许羡苏衣不解带十余天,精心服侍,他才渐渐好起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许羡苏对鲁迅寸步不离,关心备至。
鲁迅在小说《头发的故事》《从胡须说到牙齿》里,多次提到这个倔强的短发女学生。这个刚硬的汉子在提到这个女孩时,透出了少见的温柔和怜爱。
1926年,北京的局势愈发紧张。鲁迅为避风头,决定远走厦门。临行前,鲁迅请许羡苏照料自己的母亲。此后他几乎每周都给许寄信,询问京城政局及周家情况。
离京第二年,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此间与许羡苏仍是书信不断。11月初,许羡苏给鲁迅寄去了围巾和一副棉手套,月末又寄去亲手织的毛衣。
未破土的情感
1929年5月,周母病重,鲁迅和许广平回京探亲,迎接他们的许羡苏依旧笑若春风,只是规劝鲁迅不要再惹母亲生气。鲁迅于当晚将许广平劝离北京。
1930年4月,许羡苏从河北捎信给鲁迅:“革命是第一的,大先生应该属于国家,而我开始凋零了。我只知道你灶上的伙食还热不热,不知道革命。就这样吧,我辜负了春,不是春辜负了我。”
同年年底,她与同校生物教师余沛华结婚。后来,她一直在成都的中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