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经济学上的“格雷欣法则”说的是这样的事情:若市场上有好几种货币同时流通,各自成色不同,但购买力却相同,这时成色好的(良币)就会被留在手头,而成色差的(劣币)就会被花掉。每个人都这样做,结果市场上良币被藏起来了,到处充斥着劣币。晚清的时候,铜钱越铸越小,成色越来越差,到了清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里,錢竟然会漂起来,这可不是什么纳米新技术。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离完蛋肯定不远了。
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当第一个马屁精跳出来说:“我的亩产有一万斤。”另一个马屁精接着说:“我的亩产有两万斤。”又有一个声音说:“我十万斤……”在“格雷欣法则”下,吹牛的底线不断被打破,脸皮厚者最终淘汰诚实者。
不过在汉文帝等一些时代出现过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反格雷欣法则”。汉文帝在登基的第五年宣布放开铸币权,因此大伙都能造钱币。铸币者为了能把自己的钱币卖出去流通使用,都愿意铸造成色较佳的钱币。在利润的诱导和自由竞争的环境下,钱币的质量和其他商品一样越来越好,而劣币遭到市场的淘汰。有人曾把秦汉各个时期的钱币做了比较,发现在汉文帝实行放铸政策时期钱币质量最佳。
为什么有时劣币能淘汰良币,而有时良币能淘汰劣币?答案很简单,当一种产品或行为只需对上负责时,无论上面是谁,其结果肯定是钱币越铸越小;而当产品或行为必须面对市场竞争时,则会显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
汉文帝的放铸政策其实回答了一个困扰中国数千年的问题:官员和钱币是同一回事,只有用更民主的方法(市场竞争)才能让称职的官员淘汰不称职的。
(摘自《深圳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