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姜
【摘 要】“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现象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相伴相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探讨课堂教学作为转化“学困生”的主渠道,分析如何让学困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得到有效的培养、训练,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促进学生内在的、全面的发展;促成学困生的转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实现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现象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相伴相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我们南平九中是高中学困生比较集中的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促进学生内在的、全面的发展,实现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探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措施,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等有积极的意义。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谈一些的认识和体会。
一、从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出发,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催化剂,也是学生求知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想学、乐学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思想政治课除了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还要体现国家意志。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完善人的知识体系和学会正确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充满人文素养的学科,它具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特点。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学科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是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的特点,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以辩促思,并组织讨论,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被普遍地调动起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學科思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的主要做法是,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组织“学困生”展开课堂讨论,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强调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以境引知,以境激情,情境是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将抽象概括的学科内容具体化、真实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试用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具体如联系时事、音乐、趣味问题、直观教具、讲故事或案例等形式创设情景,结合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激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悬念,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形成深入探究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例如,我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通过新闻热点材料《实行阶梯电价 促进节能减排》引出影响商品价格的多种因素,结合问题,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引起变动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氛围,并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如我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来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用“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传说及“对牛弹琴”新说,导入《按客观规律办事》。采用传说、典故、名言名句等导入方式取得了有趣、生动的效果,这样就能够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使深奥的哲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而我在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的时候,用《清明》这首诗作为课堂背景,通过“清明节”一些活动画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是不文明行为,进而探究可以有哪些替代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方法能使“学困生”达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并激发学习动力。
在课堂练习、课堂小结阶段,我常在每节课留下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总结,引导学生相互抽查课堂练习阶段成果,进行自我诊断、反馈与检测,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巩固所学概念,并且对下一堂课的内容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保持兴趣,进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树立信心,感受成功把“要我学习” 变成“我要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因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自卑、学习没有信心、动力。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佳,故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我感到,老师要将微笑、信任带入课堂,常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和表扬“学困生”,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能力。让“学困生”感受成功,树立信心,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样才能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
如何让“学困生”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树立信心、感受成功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感受回答问题的成功、练习的成功、考试的成功及老师和同学的正面评价。我的体会是:
如在课堂上教师展开教学后,要多关注、提问“学困生”,看到有些同学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怕,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教师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大声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你看你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老师相信你,你能行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你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再好好动动脑,你能把答案找到的。还有谁来补充一下?”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话锋一转说:“他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从而达到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效应,在学习和思考中不再畏首畏尾。
又如“学困生”在做练习和考试时由于语言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所以面对困惑时抓不着要点,答非所问;或者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出现错答;或是不会从多个角度综合地审视试题要求,在问题面前思路打不开,缺乏全面性,答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有是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从老师所给题目提供的背景出发来组织答案,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套用过去做过的习题答案。使得学习成绩不理想,怕老师和同学负面评价丧失信心而厌学。
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训练,用尽可能典型和简洁明了的题型来改变学生做题的错误观念:练习、考试主观题的答案就是教材中的某段话,解答主观题的过程就是默写教材或默写答案的过程。教会他们审题、解题的方法。即明确是问什么问题,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要看出设问的知识范围、问题指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主体、分值及一些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尽量一次性地将所有问题看完。要注意理清逻辑思维方法:如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或是综合思维等等;注意设问的题型,如依据类、意义类、措施类、评析类等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 看图表时要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因为图中有可能就隐藏了应答出的知识点。
例如,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本题应为限定运用价值观的知识来回答,问题指向是学习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所以找出本题与书本知识联结点即哲学第六课价值观的知识,就懂得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评价标准及促进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作用等几个方面逐次分析问题尔后组织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学困生”爱学、乐学、会学,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引导学生十分重要。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业时,忌多忌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观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个好办法。教师要精讲、细讲,特别是要分析解题的过程,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把原理阐述与知识点归纳结合起来。同时,要提醒学生多关注时事政治,关注时政热点,过好热点关。促使“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回答问题,勤做练习,会考试,让“学困生”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俗话说:“才有俊庸,气有刚柔,学有短长,习有雅俗”。学生的表现也是如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只有“因苗施浇”、“因材施教”,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4]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应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分层次展开课堂教学,分类别推进学习成效。考虑到“学困生”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把一般学生的学习目标强加给他们,而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帮助他们确立有效的学习目标开始,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过程的小目标,给他们简單的但又能体现不断进步的小任务,这些“小”目标必须在其自身基础水平之上,好比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时,老师就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困生”不断体验成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创设情景,探究、自主学习时,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创造机会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避免个别优等生可能会“惟我独尊”,不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同时个别“学困生”也会趁机偷懒,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车”。所以编排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AA对学”、“BB对学”、“CC对学”来分组。这样安排的目的既可以让两名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在对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对抗,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又不会让优等生给学困生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可以减轻学困生在优等生面前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有利于增强“学困生”自信心,减少他们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的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在课堂作业要求、能力测试等各个步骤和活动要求上也要有区别,充分体现组织课堂教学鲜明的针对性,有必要让“学困生”课前先复习,课后多做练习,练习中把出错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学困生”一些顿悟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给他们一些关于问题的相关信息资料,提供类比的例子,然后让“学困生”寻找同样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困生”克服解决问题的障碍。面对考试,要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平时可以进行频繁的、小的、不太正式的抽查或测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如果学生没考好,允许他们重考,适度地减轻其学习压力。
帮助“学困生”的方法、策略还有很多,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这里是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相关教师和“学困生”一些启示。相信“学困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一定可以战胜自卑,树立信心,变“困学”、“学困”为爱学、乐学、会学,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课堂,实现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2012年5月16日 网络杂谈
[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3]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探索与实践》孙俊香 2013年6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守学《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课堂》第23页,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8期
[5] 国家教委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