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娅琼等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坐落在迁陵古镇酉水河畔,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中学,始建于1938年,时称省立八中,是当时湘西北最著名的学府,1957年易名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随着民间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及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的乡土文化正逐步走向萧条、衰退和消亡,一些特色项目甚至濒临失传。学生虽然生活在本民族地区,但对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湘西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学生了解传承民族文化,熟悉本民族人文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民族、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爱国情操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我校从2009年2月开始,着手将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一批列入国家、省州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民族文化进校园探索研究。
(一)成果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第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吸纳不同优秀的民间文化,兼收并蓄,使之成为人类的背景文化。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第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建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指导意见。
(二)成果研究目标与内容
1. 成果研究目标
本成果的研究是将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优秀非遗文化与艺体课堂教学内容科学整合,开发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符合学校实情的高中新课程艺体教学模式。同时将艺术欣赏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规划和整合,进一步开拓艺术欣赏课教学领域和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开发艺术课和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在学校形成民族特色链,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对本土文化、民俗民风的感受和了解,形成对世界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赞同和理解,从而提高师生群体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美学修养和动手能力,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2. 成果研究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精选若干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且适合学校教育的湘西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之与学校音、体、美教学现行教材教法科学整合,开发出具有史料性、独创性和美学欣赏价值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和作业形式。
二是成果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大课间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将民间舞蹈、民族体育引入大课间、艺术节、运动会和周末文化活动,让民族元素成为校园文化的新亮点。
三是成果使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体艺教学实践中的美学价值和育人功能得以提升。
四是成果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加强校际联动,提高优秀民族文化的辐射作用,为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国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思路。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 研究措施
一是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保障机制。二是建设“民族文化进校园”环境氛围。三是挖掘《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项目。四是开发《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课程。五是培养《民族文化进校园》学生创新能力。六是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经验。
(二) 研究方法
第一,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12月)。
一是召开成果研究实践方案可行性论证会。
二是成立成果研究实践领导小组,召开成果实践组成员会议,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三是召开成果研究实践动员会,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
四是组织成果实践组成员去县非遗办了解湘西“非遗”项目申报情况,精选15个左右国家级、省州级“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内容,让研究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第二,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2年8月)。
一是调查研究。二是教学教研实践。三是整理阶段性成果,将教案集结成书,并筹建《民族文化进课堂》成果陈列室。
第三,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9月~至今)。
一是对研究成果实践所获得材料、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
二是编辑、展示研究成果,让全校师生检验和评定研究成果。
三是完成各类研究报告,将部分研究成果向其他领域和兄弟学校推广。
(三)成果主要内容
经过五年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实践,成果饱含下列内容。
一是挖掘“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项目。二是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三是开设“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课程。四是建立图文并茂的民族文化展览馆。五是带动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全校教师的教研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