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梅
中图分类号:G633.2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 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 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 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 对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希望,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学生现存心态的分析,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讨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现状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不够,没有从心理上接纳这个科目,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积极地去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和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学习政治,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求知欲不强。只有好学、乐学,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一些学习困难生受当前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认为学思想政治没用,又不能靠它吃饭,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不浓。
2.学生的意志薄弱。对待学习有的学生缺乏意志控制力,不能自始至终约束自己,不能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易受个人欲望的驱使。
3.学习迁移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把基础知识转化分析问题的技能。有的只会机械记忆,不能学以致用,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实际意义。
4.学习基础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升高中后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一时不能适应,加之高中思想政治内容的抽象性很强,当时理解不了的东西很难记忆。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心态形成的原因
1. 传统教学模式不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如果再不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模式表述出来,弥补其理论上的缺陷, 不仅很难达到教书的目的, 更别说育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积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 比如用多媒体教学、演讲、辩论等,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不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 使这些形式都成了空架子。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思想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摇了学习动机, 这是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确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体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理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原就是心理学概念, 各级教育部门就素质教育制定了不少实施方案之类的文件,但内容都停留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等发展教育的政策层面,没有真正觸及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生饭”,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两难的选择。
三、积极心理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成效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自主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自主精神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后,就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当它被学生有效地运用来进行学习时,才算真正被掌握。学生的这种自我实践活动,同样也是自主精神借以发展的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的成功体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2.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向上精神指的是在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支配下,自觉完成或逐步加深学习内容的意识。要求不断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愿望是向上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这种愿望又是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内在动力。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自然会产生向上攀登的意念和情感。因此,学法指导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适当,拾级而上,诱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3.有利于培养刻苦精神,在曲折中前进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指的是学生为完成确定的学习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识。具有具有积极心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思维敏捷,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情感专注,手脑并用。他们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将学习当成是一种愉快的自觉行动,对于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也能迎难而上。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的途径
1.精心设计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政治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大多数学校都不会安排在“黄金时间”,故此而言,学生都已“无精打采”,也没有多少激情,因此如何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新鲜、活泼、生动的导入,既要引人入胜,又要发人深思,寓于启迪作用,这样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例如,鉴于高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热点时政导入法,将学生引入政治氛围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2.培养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求知的热情,把他们引入一种积极探究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要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敢想敢问,充分挖掘并发挥其潜能。
3.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新颖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追问的热情。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的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热烈、紧张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答自己所知道的文化知识,从屈原投江,到端午节棕子的由来,从中国的不少文化专利被韩国抢注,韩医欲篡改历史取代中医,到当前非常时髦的“韩流”等等。无论是参赛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个个都十分投入。
莫泊桑曾说过:“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只要我们把积极心理学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年轻的生命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