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林
【摘 要】文章分析了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市政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些许意见。
【关键词】市政道路;规划设计;道路设计
一、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市政道路线形设计
1.1小偏角的设计
当道路设计中偏角过小时,特指道路上偏角≤7°的情形时,道路便会出现小偏角的问题,平曲线的长度看上去会比实际的短,驾驶员容易产生急转弯的错觉而急忙操作方向盘,造成行车事故,偏角愈小愈明显。实际上,小偏角是设计中平面定线最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它大多时候可以解决定线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形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非常普遍。要取消一个小偏角常常要费很大劲,有时还要增加一些工程量或拆迁。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道路,小偏角对行车安全影响不大,在工程艰巨路段设置小偏角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高速公路等设计速度较高的道路设置小偏角一定要慎重。在城市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每隔若干距离会有一个交叉口,因此宜尽量利用交叉口使路线作必要的转折。如果路线在交叉口处不作较大的转折时(一般为3o~5o),可不需作专门的弯道设计,仅需在交叉口进行处理,这是避免采用小偏角的一种有效办法。
1.2最小纵坡
当道路纵坡设计小于0.3%,将造成路面排水不良,雨天行车溅水成雾,影响行车安全。同时,在路面上积水到一定厚度后,高速行车时,在车轮与路面间产生“水膜”现象,使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这时如果有情况需要刹车减速,往往会酿成行车事故。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最小排水要求,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需要后面应加上:因此,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小于0.3%的纵坡。
2、市政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2.1老路改造中的路基拼接
为了保证新老路面可以拼接,主要采取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提高新填土压实标准等技术措施。但是有些地方对软土地基路段不均匀沉降的设计处理不完善,会有纵向裂缝出现。对此,必须要控制道路拼接新老路两侧的差异沉降,可以增加原有的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其值不应大于0.5%。
2.2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其影响因素也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异。通常可以采取提高压实度、加强地基处理、设置大尺寸搭板等。也可以在设计时加强搭板处的路面结构与路基顶层处理。
2.3水泥稳定碎石层
水泥稳定碎石层容易开裂,经常会反射到沥青路面面层,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会造成路面损坏。因此,在对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时,必须降低水泥稳定混合料强度标准,或者提高石料的品质,细集料要减少含沙量,粗集料应降低针片状含量与压碎值,提高砂当量,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同时还应注意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的选择,过高容易开裂,过低容易松散。
3、市政道路路面排水设计
3.1车行道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有双坡排水和单坡排水。当车行道宽度较宽时,为了减少地表水在道路表面的径流时间并迅速将水排除,通常采取双坡排水方式,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的方式收集路面水,并通过与其连接的雨水支管将收集到的地表水排人埋设在路面下的雨水主干管内,最终排人保留水系或河流中。
3.2人行道排水设计
①为便于人行道路面水的排除,人行道横坡设置时坡度朝向车行道,降落到人行道上的雨水通过横向坡度自流排人车行道边的雨水口内。②当道路位于挖方段時,通常在道路两侧设置各种形式的挡土墙,道路两侧应在挡土墙上方设置截水沟.拦截将要流人人行道上的地表水。此外,还有少量地表水或地下水会从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沿着挡土墙流到人行道上,然后顺人行道流入车行道边的雨水口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在道路两侧设置路堑挡土墙的路段,人行道上都有沿挡土墙流下的雨水痕迹(雨水携带黄土或铸铁泄水孔生锈而产生)。
3.3路面结构内排水设计
路面面层有一定的孔隙,除了大部分地表水通过道路纵横坡由雨水口排走以外,还有少量地表水通过路面孔隙、裂缝等渗入到路面结构内,降低路基强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前排除可能渗入路基内的地表水。
二、提升市政道路服务水平及完善市政道路功能的方法研究
1、强化市政道路设计的系统性理念
为了使市政道路设计成品同城市全局性道路布局进行良好的匹配,应对道路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情况加以关注,由系统论的观点得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通常大于系统内部各分项系统功能的单纯累加。因而,道路设计工作人员应将系统论的观点在道路设计工作中加以充分应用。设计前后各等级道路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对比如表1所示:
表1各等级道路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研究市政道路设计在城市全局性建设中发挥何种功能,坚决抵制原有设计方案中—有空地就做绿地、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禁锢于本工程项目当中的方式。应将目标道路设计同所在地区的整体性布局加以关联,采取系统性设计方法。
2、做好市政道路整体格局的设计工作
城市道路整体格局对城市整体的交通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市政道路整体格局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尤其是道路的横断面因素更是不可忽略。市政道路设计主要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路边缘带等,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同时,道路规划要根据城市人口密度高低区域、城市车辆类型等进行综合的设计,例如,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在设计道路断面时,要将整体面扩宽,避免该区域经常出现交通拥挤对其他区域的交通也造成影响;对于机动车辆较少、非机动车辆较多的区域,在该区的道路规划要尽量缩小机动车辆道路的断面,拓宽非机动车辆道路的断面,通过对城市发展水平对道路进行适当的设计。另外,要考虑到后期维修和整改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有了提升,而家用驾车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同时也增加的道路行车负担,原有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通顺行驶的要求,因此,要适当的对道路进行整改,要结合道路行车情况对各个断面进行设计,确定好相互之间的比例并通过先进的仪器进行虚拟测试,然后再进行施工。
3、提升“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力度
开展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时,应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充分融合。充分考虑目标设计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所在地区在整体环境中所承担的功能,为其进行清晰的地位界定,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意图。市政道路设计应秉承“稳定性、权威性”的理念,严禁多次修改的现象发生,否则将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严重的漏洞。道路设计应紧密围绕实际情况开展,以基础工作为起点,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开展动态性研究,确保道路设计做到科学性、可行性。此外,应在道路设计中将发现的问题加以规整。并以此为基础,对道路设计规范加以健全和完善,做到设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4、加强对市政道路设计规划的审批
市政道路设计关系着国计民生,不能有一丝的马虎,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关部门紧密协调,做好道路设计规划的审批、监督实施工作,确保市政道路设计的合理科学性,并且需要根据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对设计规划进行评价,确保市政道路设计规划能够顺利的实施。
5、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中的绿化,色彩多变,绿地形式多样,景观效果丰富,对城市景观视线以及景观空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还能对小气候进行改善。在对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干道的具体类型,还要遵循美学特征,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突出其特点。在对绿化植物进行配置时,还要结合不同的地点,体现出其不同的特定。对于防护型干道来说,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选择像圆柏以及夹竹桃还有珊瑚树与雪松等具有抗污染以及隔离噪音和吸尘等作用的植物。这类植物不仅能隔離噪音以及有毒有害气体,还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在对绿化进行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主要的形式是从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小乔木群落以及灌木群落和草坪,这样能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还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绿地次干道一般来说都是蜿蜒曲折的,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保持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运用孤植树以及草坪还有花丛和灌丛等能够实现曲径通幽的良好效果。对于园林道路来说,其主路绿化代表的是园林整体绿化的风格与形象,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一定要保持鲜明特点。
结束语
我国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与日俱增,所以相关的部门一定要重视城市市政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按照相应的设计准则及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9):269.
[2]何飞.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家.2012(13):152.
[3]汪江.关于城市道路设计及注意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