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妍 赵建
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是由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和呼伦贝尔市政府纠风办联合主办,它以广播特有的优势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舆论监督全新的新闻深度报道模式。它的出现,激发了群众参与行风建设与作风转变的热情,催生了一批民生、热线理政节目,成为呼伦贝尔市民心目中的“民主线、连心桥、服务处、监督岗”,在舆论监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舆论监督节目当中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深远的新闻栏目。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开办以来,为政风行风建设及舆论监督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功的经验有很多,其中,做好“四平”值得同类型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借鉴。
一、地位平等
《行风热线》要有一个平视的视线去真诚的对话和沟通,这体现在主持人和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平等地位,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平等地位。在节目中官称、名气、职务都不是仰视的理由,在记者的眼中都应该只是一个名称,无论作为《行风热线》主持人、记者应当成为百姓的代言人,用平民视线、平等的眼光、平视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
节目运行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地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过于谦卑,怕得罪人做老好人,见到职务高、官大的采访对象时毕恭毕敬,这样的表现容易“失态”。主持人和记者采访时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媒体。地位不平等的另一种表现,是记者高高在上,趾高气扬,把自己当成所谓的“无冕之王”,对采访对象指指点点、颐指气使。这样一种工作作风,有损媒体及记者自身的形象。
如果说,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就很可能影响到采访的正常进行,也会影响到舆论监督节目的客观性、公正性。作为一档舆论监督节目能否赋予听众与嘉宾之间平等的话语权是关键。例如:《行风热线》有一期节目对话民政部门,一听众因其亲属在救助站死亡一事非常愤懑,带着情绪拨打热线与嘉宾发生口角争执,这时媒体就要及时给双方以平等的说话交流沟通解释的机会,将误会说开,也就是说在直播中一旦发生矛盾、冲突、纠纷时,主持人力戒一家之言,否则广大群众将失去判断客观事实的标准,被表象误导。
二、心态平静
《行风热线》节目每天接待的群众都是带着各种问题不断诉求的普通老百姓,很多百姓都是带着情绪参与节目,因此主持人更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主持人更应该冷静观察、客观公正、沉着应对,不能仅凭个人的喜好和感情用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也为舆论监督类节目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无论遇到什么焦点问题,哪类选题。都能有条不紊地叙事,有章有法地编辑,无任何浮躁之气。
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很多受访单位很排斥,面对受访对象的态度,一些新闻从业者也会表现出两种态度:一是当采访对象不配合,甚至拒绝采访时,记者就会恼羞成怒;另一种则是面对群众投诉,采访对象企图掩盖某种真实情况而对记者阿谀奉承乃至利益诱惑时,少数记者违背原则、忘乎所以,飘飘然,打保票。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极力避免,前一种心态会导致采访难以顺利进行下去,后一种心态则已经与记者的身份与职业道德要求相去甚远。
三、语言平实
作为《行風热线》节目主持人该是一种“绿色食品”,少表演、少模仿、少有心计的设计,表现本我。每期节目中我要投入自己真正的感情,关注百姓的安危冷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主持《行风热线》的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而有时换的不止半斤。你想着老百姓,老百姓也处处想着国家和集体。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他们的要求也是不高的。你尽心尽力帮他解决了问题,甚至只部分解决,或是当面解释清楚,他们就十分满足了。
除了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要平时外,舆论报道也应做到不添油加醋,用事实说话,不能文过饰非。有些记者为了加强舆论监督报道的“战斗性”,评论上加一些偏重词汇,或者使用了过激的言辞,由此产生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这样的事例也不少见。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夸大事情,这不仅不利于事情本身的解决,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并有可能使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导致脱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因此,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对《行风热线》节目做出规定,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唯实维真,态度不卑不亢。舆论监督类节目要有较高的理性含量,朴实无华的语言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四、技巧平衡
《行风热线》节目要体现出舆论监督特色,就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批评报道。但如果期期都在揭露问题,揭露社会丑露现象,社会效果不一定好。因此,在客观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还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中性报道和行风建设方面的正面典型宣传。保持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动态平衡,在节目的报道安排上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
《行风热线》节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仅仅把听众的投诉作为节目的唯一素材依据,否则,批评性报道将会集中的反映在节目中。一期节目中要注意正、反两方面结合。另外也要平衡各一地区(行业)批评性报答的比例,如一期报道不能过多的都是关注一个地区(行业)的投诉,某一地区播出影响较大的批评性报道后,往往再寻找这一地区(行业)正面或中性的线索选题。
舆论监督节目要在在感性事实和理性认识二者结合上把握好度,没有新闻事实的理性不是新闻报道,而是理论文章。因此,在“述”和“评”的比例上,也要掌握好分寸,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都会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
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从业者,最忌讳的是感情用事,一边倒,说黑全是黑、说坏全是坏,以偏概全,在没有深入调查前要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满,要具备冷静的、辨证的、全面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能力。运用技巧平衡手法并不会影响主持人、记者的风格,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倾向性依然可以恰当表现,不影响舆论监督节目扶正祛邪、抑恶扬善的功能,相反,可以相得益彰。
作为《行风节目》主持人、记者要敢于监督,要善于监督,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这需要的是勇气,也是技巧和艺术。勇气虽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热情去做舆论监督,而是要多从选题取材、文章构造、遣词造句、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作为舆论监督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我们做好以上的“四平”,舆论监督节目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