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首和食人 最骇人听闻的野性习俗

2015-07-02 00:43王谢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岛原住民潜水

王谢

南岛语族普遍都有精湛的航海技术和过硬的潜水捕鱼本领,他们甚至可以收缩瞳孔,不用戴任何潜水工具下潜到60~70米的海水深处。许多南岛语族相信“灵魂栖于头颅中”,所以他们将猎首当做重要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在殖民时期曾受到禁止,却在二战中的太平洋

战场上死灰复燃。泛灵信仰在南岛语族中普遍存在,这造就了他们的各种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习俗莫过于食人。

几千年的迁徙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南岛语族保留了古老的传统,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奇观——在彼此相距十万八千里的太平洋岛屿上,两支不同的当地原住民却保持着完全相同,或者说几乎一致的生活风俗,如捕鱼、潜水、猎首、食人、泛灵信仰……这其中,最让人吃惊的南岛语族习俗,是猎首和食人!

“随波漂流”的生活

莫肯人潜水时收缩瞳孔的能力

在南岛语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同源词”,也就是来源于同一个词语的一些词,这些词有着近乎相同的语意和密切相连的语音。历史语言学家在研究各地的南岛语时,发现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同源词就是“随波漂流”,这个词不仅保存在好几种中国台湾的原住民语言中,甚至也保存在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原住民语言中。古代的南岛语族,主要生活在沿海和热带,大多拥有精湛的航海技术和优良的舟船工具,海捞是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同时也会进行农垦和家畜饲养。所以,当南岛语族坐着自己的小船,漂流到其他岛屿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中国台湾的兰屿上,生活着南岛语族中的一支——达悟人。达悟人终年赤裸上身,只穿丁字裤,以驾驶独木舟在太平洋上追捕飞鱼而出名。达悟人把鱼类分为“春天鱼”和“近栖鱼”两种,春天鱼是飞鱼、鬼头刀等洄游鱼类,在达悟族人心中是神圣的鱼种,他们相信这些鱼来自天界;近栖鱼是在捕春天鱼以外的时间捕到的鱼,包括一些生长在礁岩上的鱼种。这些鱼种又被分为“好鱼”、“坏鱼”、“老人鱼”三种——好鱼无论性别均可食用,坏鱼只有男性可以食用,老人鱼只有年长的男性可以食用。日常生活中,好鱼会优先给女性食用,一个家中负责捕鱼的男性,如果无法抓到好鱼给家里的女性食用,妻子甚至可以拒绝行房,因为丈夫没有尽到提供食物的责任。

与兰屿隔海相望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生活着南岛语族的另一支——巴瑶人。他们也是靠捕鱼为生,传统的捕鱼小船叫做“lepa-lepa”,这种船的造型和达悟人的拼板独木舟相差无几:船体狭窄、两端船尖高耸,一般长 5 米,宽 1.5 米。每天清晨一起床,巴瑶人就开始航海和捕鱼,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游玩。由于从小和海水打交道,巴瑶人都是潜水能手,一般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去捕捞深海鱼或者寻找珍珠和海参。为了减少潜水时水压带来的痛苦,很多巴瑶人幼年时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这导致很多巴瑶人晚年听力失常,甚至彻底聋聩。

在南岛语族中,另一支以潜水见长的种族是莫肯人。他们生活在缅甸和泰国的安达曼海沿岸区域,以传统的捕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潜水。巴瑶人潜水时,往往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的木质护目镜,而莫肯人却不需要借助任何潜水设备,就能到水下捕鱼,采集海参、贝类,他们的瞳孔在水下会自动收缩到1.96毫米左右,这就像照相机的光圈收小可以加大景深一样,使他们看得更清楚。这种特殊的能力让莫肯人能够

潜到水下 60 ~ 70 米的深度,轻而易举地找到珍珠。

独特的猎首传统

“灵魂栖于头颅中”

在南岛语族中,除了捕鱼,狩猎是另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在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的南岛语族中,经常出现“逮住”、“陷阱”、“弓”、“箭”、“刺透”等和狩猎相关的同源词,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南岛语族拥有了相当丰富的狩猎工具和技术。更令人惊奇的是,南岛语族的猎物除了动物,还包括人——他们还有着“猎首”的习俗。猎首,就是将人杀死后,砍下头颅作为收集的习惯。猎首行为源于宗教观念中“灵魂栖于头颅中”的看法,而猎首则是为了带回并最终征服敌人的灵魂。在人类的社会化进程中,猎首行为曾是一种独特的仪式,往往决定了社会群体和个人等级制度的(上图)巴瑶人会一连几个月呆在海上,偶尔才上一次岸。巴瑶族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和大海融为一体,波涛起伏的汪洋是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形成和强化,而这种仪式普遍存在于南岛语族中。

在中国台湾的南岛语族原住民中,猎首通常被叫做“出草”,除了达悟族之外,几乎所有其他原住民都有猎首的传统。在汉族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初期,汉族人与原住民频繁地发生纠纷、冲突、误会,常常成为原住民猎首的对象。当时汉族人甚至认为,在丛林中行走,碰到野兽、鬼怪,都比碰到原住民强。

清朝统治与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原住民的猎首行为被认为是野蛮的表现,但实际上,猎人头的习俗具有复杂的动机:原住民除了会因为仇恨而猎人头,也会为了祈福而猎人头,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英勇而猎人头。日本殖民时期,“出草”被定为犯罪,实施了许多高压政策,用杀害“出草”部落来对付具有“出草”习俗的原住民,因此爆发了著名的“雾社事件”。此后,猎首传统在台湾逐渐消失,台湾导圣还据此拍摄了著名电影《赛德克·巴莱》。

除了中国台湾,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南岛语族都有猎首的传统。菲律宾易隆高族、马来西亚沙捞越的伊班族和巴拉湾族、婆罗洲的达雅族、美拉尼西亚的瓦纳族、苏拉威西岛西南部的马普伦多族等部族,都有猎首习俗。在这些部族中,猎取敌方首级多为一种宗教仪式,而非战争行为。猎首通常标志着部族成员对己方战死者哀悼的结束,而参与猎首行动,被作为部族男性成员成年的标志,部族首领会依据猎取首级的多少对部族成员进行奖赏。

但是,猎首行为带来的死伤,对人的心理冲击相当大,所以荷兰、英国、德国、美国在殖民时期,都对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原住民的猎首行为进行了严令禁止,如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猎首行为在1830年被詹姆斯·布鲁克爵士勒令禁止;菲律宾易隆高族的猎首传统于1930年被当时管辖菲律宾的美国当局废止;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马普伦多族一年一度的“猎首”行为已经演化成以椰子代替真实头颅的纯宗教仪式,称为“pangngae”。该仪式在每年水稻收获的时节举行,其目的包括展现不同部族文化间的分歧和辩论,显示男性阳刚之美,分发公共物资,以及抵制外来文明对马普伦多族文明的同化等。

猎首行为尽管因遭到严禁而消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猎首传统却死灰复燃。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曾大量收集日军阵亡士兵的头盖骨,以此作为战利品和纪念品,这种行为曾一度在美国引起公愤,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曾于1942年9月下令严禁这种行为,但并未取得显著效果,据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讲,他们都是跟当地土著学的,认为这是对自己浴血奋战的最好嘉奖。

“万物有灵”的神奇信仰

历史上凶名昭彰的食人族

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中,泛灵信仰非常特殊,因为信徒们认为神灵不具有唯一性,却相信万物有灵。现代理论一般认为泛灵论是17世纪发源并盛行于欧洲的哲学思想,但早在几千年之前,南岛语族就诞生了泛灵信仰,他们认为宇宙和大地是由无数超自然、无形的“灵”支配着,认为万物皆有灵,所以才有人鬼及其他诸神。

南岛语族普遍认为灵有生灵和死灵的区别,死灵才具有神力。灵在灵界内仍过着家庭生活,那里是极乐世界,但灵能在现世和灵界之间自由来往,如果现世的人备有酒肉祭祀,其灵即至。所以,南岛语族普遍对祖灵怀有无上的敬畏之心,各种祭祀祖灵的仪式就成了南岛语族重要的生活方式。如在中国台湾,高山族泰雅人祭祀祖灵,发出大声,招降在天之祖灵,或设置特殊建筑物作为祖灵临时凭依;加赛夏人则把家传的蜂巢置于小藤笼内,悬挂梁柱上,作为祖灵寄托之物;曹人四社群落从本岛原住地分出时,分给各社卵形小贝壳,他们将卵形小贝壳置于小壶内,盖上石块,在屋内挖洞藏起,每年以酒肉祭祖一次;在鲁凯人、卑南人

村社头目家门前的榕树边,雕刻有祖先的人形木像或石牌,祭祀时祖灵降临树上,祭祖以榕树旁的神牌为对象。

泛灵信仰的南岛语族,其中有一些风俗可能看起来会令人毛骨悚然:苏门答腊岛的巴塔克人,祭祀祖先和亲人的方式就是把逝者的尸骨重新挖出,小心翼翼地清洗干净后,再置之于特殊修建的“颅骨房间”的新棺材里。

由于相信灵的存在,他们认为可以通过食用他人来汲取灵的力量。在过去,巴塔克人食人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和盗窃犯、通奸犯。部落里的男人会为此举办盛大的宴会,切割好的鼻子、耳朵、脚掌心会被视作最有力量的部分,专门呈献给酋长,但手掌心、脸蛋、心脏和肝脏也会被当作上等佳肴交给地位尊贵的人。18世纪,荷兰将苏门答腊岛变为殖民地后,立法禁止食人行为,为此还频频引发与当地原住民的暴力冲突。后来,随着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入,食人行为才逐渐消失。

太平洋上另一个以食人出名的南岛语族是毛利人,在欧洲殖民者还未到达新西兰之前,当地的毛利人就因为在战事中食人而出名。1809年,毛利人袭击了一艘押送囚犯的欧洲船只,杀死了66名船员中的大多数,然后将死者拖上岸,俘虏也被赶上岸,全部吃掉。这一事件给欧洲殖民者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后来毛利人遭到了血腥镇压和杀害,人口一度锐减,一直到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毛利人的民族权力才得到尊重。在毛利人的信仰里,他们拥有多位神灵,其中一位就是上帝,因此他们后来比较容易接受基督教,这也是从19世纪至今,许多毛利人愿意改信基督教,放弃吃人习俗的原因。如今,毛利人已经200多年没有吃过人了,可是现代毛利人仍然为自己祖先的悍勇而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南岛原住民潜水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高清大图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快乐潜水
潜水去
网友:转弯也来不及了歧视原住民?吴敦义贴文惹议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