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手机摄影专题培训班:学霸三日行

2015-07-02 12:02纳塔
摄影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培训班摄影

纳塔

麦克卢汉在提出“媒介即信息”时,恐怕想不到在50余年后,手机作为一种传播终端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他当时提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细细回顾,当所有的手机都兼具拍照功能,该项技术发展前后不过10年。2000年,夏普联合电讯商J-phone推出了J-SH04,第一次将手机摄影这个概念带到大众面前,随后,当时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也出手,2001年凭借在大片《少数派报告》中植入Nokia7650广告让大众对手机摄影充满憧憬。而到了2012年8月。《时代》杂志就以手机带来的新“无限通讯时代”为封面报道,杂志封面也使用了200张利用手机拍摄并在Instagram上分享的照片。

同样,手机摄影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一些民众来自新闻现场的本能记录,让新闻照片的来源及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速度,颠覆了传统新闻摄影的规则与门槛。眼下专业摄影记者们也必须要学学这门新“武艺”。

2015年5月27日至29日,新华社总社多个部门以及多个分社的摄影记者、编辑共34人参加新华社手机摄影专题培训班。本次手机摄影培训班主要包括理论讲座、实践拍摄和作品点评等环节,丰富饱满的课程设置,保证参与学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充分接触和掌握手机摄影的要点。培训班理论讲座环节中,《摄影世界》共邀请了六位不同领域的手机摄影前沿实践者和专家,从手机的硬件知识、手机摄影App、手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如何用手机拍摄项目等角度与学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手机摄影改变摄影思维?

坐在讲台下,34位学员都是摄影专业人士,平时用起单反相机轻车熟路,而用手机拍摄,是否会改变他们的思维呢?比如,是否会让摄影记者只追求快速报道和分享而牺牲拍摄质量,是否会引导摄影记者追求手机软件视觉处理效果大于追求照片的真实?

《南华早报》资深图片编辑,曾经在新华社做过摄影记者的宋晓刚对大家讲到,他本人切实经历过三个“发稿时代”—从冲洗胶片发稿,到数码传输发稿,再到今天的手机发稿,他回忆道:“当时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1993年底在美国西雅图采访APEC会议,照片传回北京,要经历准备胶卷、暗房冲洗、照片传真等环节;到1997年香港回归,新华社第一次用数码相机进行发稿;而到了2008年奥运会,我则开始用手机拍摄报道。”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手机具备快速捕捉、传播的能力,宋晓刚认为这的确要求摄影记者具备更快的反应,及操作配套软件的能力,但追根溯源,无论是使用相机还是手机,本质依然是新闻摄影。虽然各种手机App花样繁多,能够在实现摄影师的创意上添柴加薪,但摄影师必须坚持最基本的新闻摄影伦理。

在之后的课程中,不少老师也向学员们强调这一点。新华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王建华认为“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还是摄影师的思想。”在他所做的题目为《手机拍照—新闻摄影的下一站》的主题讲座中提到,一些摄影师转用手机作为主要拍摄工具,而更多摄影师只是把手机摄影作为“乐趣”或“偶尔使用”。无论是哪种情况,专业新闻摄影师似乎都或多或少受到一点“用手机,还是相机”的困惑。而在面临选择时,与公民新闻摄影不同,专业摄影记者在手机新闻摄影的探索和实践态度上更加严肃。他还认为手机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能够更加规范,业界也需要制定一个“新闻纪实类手机照片技术规范”让手机摄影并不背离新闻摄影伦理。在选择使用照片时,作为图片编辑,也应该十分谨慎地做出判断: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确认照片的真实性、获得授权发稿等。

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主任、高级编辑吴晓凌也为学员带来了主题讲座,题目为《手机摄影的模糊面目:改良派还是革命党?》。他提醒大家,面对手机摄影的未来,摄影记者如何在视觉民主化与庸俗化的氛围中,如何在一个供过于求的影像世界中,理解影像与真实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挡不住的新思路和新技术

除了对手机摄影历史和标志性事件梳理,对手机新闻摄影伦理进行讨论外,本次授课的老师们也从技术、操作层面向学员们传授手机摄影心得。

杭州《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快拍快拍网发起人傅拥军在讲座《用手机做一个摄影项目》中向学员们讲述自己用手机拍摄项目的经历。他打开PPT,上面正是他在做的一个简单的手机拍摄项目—不同的床单上随意摊开一本书,书目不尽相同。“每次在旅途中我会看一本书,然后在宾馆的床上拍下这本自己正在看的书。”这在傅拥军眼中,正是一个典型的手机摄影项目,而完成这组照片的重要步骤是编辑;如果缺乏梳理,照片容易由于数量过于庞大而丧失阐述主题的能力,进而减损项目的意义。他告诉学员们:“即使是用手机拍摄,也要具备坚定的项目意识和编辑能力。” 在网络上照片越来越多的“恶劣”环境下,“没有好办法,只能是我的项目更加专业一点点以及专心讲好一个人的故事。”在傅拥军看来,能讲好一个人的故事也就是讲好了中国的故事。

除此之外,有不少老师都展示了自己手机里正在使用的App,宋晓刚最常用的手机摄影App是Hipstamatic和Instagram,前者功能强大,近似手机上的Photoshop,后者可以一键分享,是不少著名新闻摄影记者如Benjamin Lowy等非常喜欢的App;

而爱摄影工坊的摄影师李亚楠则系统地推荐了一系列世面上可供选择的App:Elight,具有强大的修图功能,可供摄影师细调照片;Instagram和Oggl,两款优秀的一键处理滤镜,可以快速修图并上传社交网络分享;Snapneed和VSCO,模拟胶片效果,滤镜适合专业摄影师使用,等等。在介绍的同时,李亚楠还为学员们展示这些手机APP的界面,各自优势以及使用技巧。

在本次培训中,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特为每位学员提供nubia Z9mini型号手机进行试用,帮助大家在课程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手机摄影的新技术。努比亚公司的培训老师姜勇就这款手机的硬件和软件等相关技术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他首先介绍了手机的镜头结构、传感器、处理器以及屏幕等硬件结构对手机摄影照片画质的影响,随后还向大家展示了多种手机摄影新鲜独特的拍摄方法,比如延时摄影、光绘摄影、星轨摄影等,并展示如何通过手机进行许多创意十足的拍摄,获得更加有趣和生动的作品。

手机照片拍起来

为了能更好地体验nubia Z9mini型号手机中的光绘功能,在开班第二天的晚上,培训班组织学员进行光绘摄影实践。

光绘摄影指利用长时间曝光,通过光源的变化创造特殊影像效果的一种摄影方法。一般光绘摄影只有较专业的相机才能完成,而这次学员们使用的都是一台小手机。nubia Z9mini搭载1600万像素摄像头,光圈f/2.0,具有6片光学镜片支持,同时具有hybrid蓝玻璃滤光片,光学防抖模块支持,兼具电子光圈功能。手机在全黑环境中,开启慢门功能便可以完成光绘摄影。

当然光绘摄影需有稳定的支撑,在领到三脚架后,学员们齐聚一片漆黑的拍摄地点,分组用手电创作出自己想要拍摄的情景。

除了夜晚光绘拍摄,全体学员还一起来到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进行手机摄影创作。三星公司为每位学员提供了32G Micro SD卡,保证足够的存储空间。学员们一共被分为五组,抵达798后,由组长带领,根据事先约定的主题自由创作。在798园区中,随处可以看到带有培训班标志的组员在寻找自己的拍摄目标,并认真体验努比亚手机的多种功能。

此次培训最后的重头戏,是邀请新华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王建华,摄影部办公室主任袁满以及新华社培训中心主任刘洁作为评委,评选学员们的优秀作品。最终,评委们共评选出个人作品一二三等奖,及团体优秀奖。培训班学员彭昭之获得个人一等奖,外拍第二组获得团体优秀奖。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培训班摄影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