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能杰 唐保华
“6·18”电商大促:花相似但人不同
文 | 陈能杰 唐保华
“6·18”不再是京东自己的独家店庆日,而是变成了主流电商集体造节的角斗场,拼的是各家的生态圈布局。
在刚刚过去的电商“6·18”促销大战中,京东、国美在线、苏宁易购的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100% (按订单数)、 306%、426%,同时苏宁、国美移动端实现 500%—700%的增长。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在低基数上高速追赶,意味着“6·18” 不再是京东独家店庆日,而是成为所有电商平台的又一战场。
在互联网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中,电商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商业最为壮观的一幕,淘宝打造的“双11”和京东引领的“6·18”促销活动,已经成功演变成全民性的购物狂欢节。由电商们导演的购物狂欢节,除了为社会制造“剁手党”这一新群体外,其实也成为电商们展示自身战略思考与布局,比拼综合实力的理想剧场。
战争不一定要有输赢,但凡是持续不断发生的商业行为,必定是多方利益共同导致的结果。
对于电商平台来讲,一方面,竞争加剧推动促销常态化;另一方面,集中的“造节运动”容易形成事件。互联网时代下,任何促销活动都变成了短兵相接,每次有一家出来喊话,所有人都会出来掺和,最后变成了事件,生生用3年时间造出两个节日,一个“6·18”,一个“双11”,基本上都已深入人心。不过,背后的本质依然是打折→提升客流量及转化率→提升销售额/市场份额/客户数量,砸钱争夺用户和流量。
对于商家来讲,价格战是骑虎难下。如果不参加,自身全年的销量和份额会受很大影响,因为大促走量占比太高;如果参加,会对客服、利润和供应链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消费者来讲,消费周期是有规律的。每年最旺的消费时点首先是春节,其次是十一、中秋,再就是五一、清明,其他时间段算是消费的低谷期,所以刺激消费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举办低价促销活动。但是,电商大战也从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消费者,一是诱发非理性消费,二是购物体验差。
表面看似热闹的电商大战,消费者得利,平台数据大好,商家业绩喜人,实则消费体验差,平台烧钱,商家被裹挟。但通过规模集中的打折促销,制造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电商平台争流量拼销量的惯用手法,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年整个业态都在发生新变化。
业务渗透:从产品到服务。伴随“互联网+”的风潮,今年的“6·18”大促风暴也蔓延到了其他行业,理财服务、在线旅游等行业纷纷参战,电商的脚步已经慢慢从实体商品转向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6·18”升级为电商平台集中展示新业务的窗口。率先发布“6·18”战略的京东宣布,参与促销的业务板块包含全球直供、智能生活、网络金融、移动社交、全民娱乐、便利到家等,其首席营销官蓝烨表示,京东“6·18”希望从单纯的打折降价提升为集购物、社交、娱乐为一体的全民狂欢。随后反击的天猫则提出包括“进口总动员、服务总动员、营销总动员”在内的核心战略,将品类拓展渗透到各个领域。
空间争夺:外扩+下沉。一方面,跨境电商成为今年“6·18”大促中新的赢利点。据统计,今年 1—4月我国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 4.4 万亿元,增长 20%。继法国馆、韩国馆开馆之后,京东全球购业务也正式上线。苏宁的海外购则有全球40多个品牌参与特惠,海外购的韩国馆在“6·18”落地苏宁易购云店,消费者可以线下体验,线上购买。
另一方面,电商们将战火从城市转向更为广阔的农村市场,纷纷吹响了向农村进军的号角。淘宝开通了“农村淘宝”频道,联合海信、长虹等11家企业将“6·18”促销的战火烧至农村;京东启动拍拍小店这一微商项目,帮助企业更迅速方便地进行渠道下沉,而京东也可以借助拍拍小店,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的线下个人商家、品牌连锁店和批发市场的档口铺位;苏宁易购已经在农村地区开设了200家苏宁易购农村直营店,在“6·18”当天主动依托这些直营店同步展开相关活动。
虚实相生:O2O+金融。整体来说,今年所有电商都主动迎接潮流,纷纷布局抢滩移动互联网。伴随“6·18”大促的落幕,移动端份额首次超过PC端,标志着电商们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回想上个10年,不管是阿里、京东,还是唯品会、聚美优品,都赶上了中国社会消费大升级,基本把所有线下的标准化商品生意都搬到了线上。而经过一轮红红火火的团购热潮的洗礼,O2O的基因被打下了基础,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垂直服务领域开始被改造、升级后再触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互联网金融渗透各大电商平台,成为“6·18”大促的重头戏。国美在线围绕其P2P理财产品“投金宝”推出“0元购”服务;苏宁的第一款金融产品“任性付”主打个人消费贷款,最高授信20万元,在苏宁“6·18”年中庆活动中,“任性付”覆盖了大多数实体商品;阿里联合蚂蚁金服的花呗为学生提供24期免息;京东则推出明星产品使用白条全场分期免息政策。相较于各种优惠方案,消费者似乎更青睐“6·18”大促的零利率分期付款。一些用户表示,红包满天飞搞得眼花缭乱,倒是分期付款的方式有了购物的酸爽感,这种酸爽已经压倒了还款时的不适,因为产品已经到手,觉得很值。
电商的未来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更辽阔,它们已经进入一个更为广泛的链接时代,会从购物时间和空间的争夺转向消费场景的争夺。
伴随电商竞争的持续白热化,“6·18”过后的战斗还将会升级。但基于移动互联网端模式,如何改造现有的流量模式,依然是电商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产品价格到用户体验。伴随“80后”、“90后”的崛起、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支付手段的丰富,年轻人更乐意用手机管理银行账户,更喜欢货比三家并与朋友分享购物的喜悦或失望。新常态下,顾客的消费心理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更注重购物和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追求产品或服务与自己情感体验的一致性,而这些变化将推动整个电商的转型。
所以说,电商发展到目前阶段,注定不再只是流量的争斗,而是吸引力的争夺,是消费者心智的争夺,更是产品品位、趣味和体验之争。
从购物时空到消费场景。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每个场景都将与互联网挂钩,所以不管是跨境电商还是农村电商,以及各大品类的延伸,电商都需要主动应对挑战,以场景化思维来塑造消费者的体验,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给他们带来惊喜。我们相信,电商的未来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更辽阔,它们已经进入一个更为广泛的链接时代,会从购物时间和空间的争夺转向消费场景的争夺。
从流量经济到社群经济。“6·18”电商大促的本质是借电商大战赚眼球,拉流量,促转化率,说到底还是流量经济。“6·18”到底给予消费者多少真正的认同感?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多少人会形成二次消费?用户同平台、品牌之间有没有黏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面对传统的流量模式,社群经济的崛起也是电商的转型方向。向用户发送链接,培育消费者社群共有的价值观,培育用户对品质生活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拥有忠实的粉丝。从这点来看,造节不如获得粉丝的真正认同。
对于任何商业活动来说,其本质还是要回归用户,用户的体验、消费场景和对用户的链接与长期经营,才是电商的未来。
(作者来自和君咨询集团)
(编辑:王 放 fangwen1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