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旭:学者,儒商研究专家

2015-07-02 12:03
中国慈善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儒商商人传统

儒商的社会变革力量

很多草根出身的企业家,在经济上有所成就的同时,也开始有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追寻人生意义与社会认同、消费传统文化产品等多方面的需求

基于儒家理念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源远流长。公元前五世纪,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不过,当时的人并不称他为“儒商”。同样,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也列举了很多“富而好礼”、注重社群共同繁荣、又能合理牟利的商人,这些商人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利益,区别于某些贪婪攫取短期利益的“贪贾”,而被称为“廉贾”。其中也没有提到“儒商”。那么,“儒商”是否只是一种浪漫的历史回忆呢? 明代儒商的两个传统 ——文辞与道德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张德胜两位教授认为,“儒商”在明代后期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阶层。这个社会阶层的出现,与明代商业发展过程中读书人增加、但科举名额有限所引发的“弃儒就贾”大潮有关,类似于现在人说的“读书人经商”。不过,“儒商”何时才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词汇的呢?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中心周生春教授研究发现,“儒贾”最早相连成词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而“儒商”则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儒贾”与“儒商”的涵义基本相同,“贾”与“商”的差异,并不是“坐贾”与“行商”的差异。

“儒贾”一词,主要出现于士大夫创作的商人墓志铭、传记中。这些文本往往因为文人“谀墓”的问题,遭到学者的轻视。因此,出现了一类简单化的解释——“儒商”只是一种历史虚构,一种对富裕商人的赞誉之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儒商”是不是对商人的某种赞誉,而在于该词语的创造者与使用者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讯息与期待?因为词语是人们想象、思考世界的工具,其中蕴藏着改变社会的力量。新词语的出现,表明了新的社会动员力量正在生成。

明代儒商主要受两个传统的影响。第一个传统是文辞的传统,延续了前七子李梦阳等人的文学复古思潮。第二个传统是道德的传统,延续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潮。

目前发现的史料中,最早使用“儒贾”一词的是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万历三年(1575年)左右,汪道昆批判了官场士人“轻商重儒”与徽州社会“重商轻儒”两种风气,随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认同选择:到底是做像商人一样的儒家(即“贾儒”),还是做像儒家一样的商人(“儒贾”)呢?他描述的徽商叫程锁,年幼时接受诗教,为人很孝顺;父亲客死淮海后,扶柩归葬,家道稍损,受母命弃儒就贾,与宗族十人在吴兴艰苦创业;中年时,程锁客居溧水(今南京南)经商,低息放贷给贫民,又于丰年低价囤积粮食,饥年平价卖出,在贫民中很有声誉。除了商业活动外,他跟随吕楠、湛若水两位学者学习儒家性命之学。当倭寇入侵徽州时,又召集里中少年练军御倭,多次捐款筑城;晚年则“释贾归隐”,暇时“召宾客,称诗书”;其母死时,他以年迈之身严守丧礼而病亡。其人格形态明显是儒家式的。

这类儒商参与了文学复古的运动,期望借此突破理学与市场的双重桎梏,解放性情,重新获取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新主体身份。很多徽商向他们学习,到了崇祯年间,甚至出现徽商因为大规模进入诗坛而引起士人反感的现象——“秃兵与徽贾,阑入词人坛。律之凿石门,夺牛而蹊田。我欲肆毒手,一浣此醒膻。”

无独有偶,湖北黄安人耿定向(1524-1597年)以《儒贾传》为篇名,为曾客居黄安县的徽商程豪、程表两兄弟合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商人传记。该文引导人们思考:到底是叫卖智术、钓取奇货的职业读书人可以称得上儒者,还是扶义乐善、仁心为质的商人可称得上儒者?传主程豪早年是个小商人,他的整个商业发迹过程,是从湖北举水河上游的麻城岐亭小市开始的,在那里他从乡人郭今处,学习阳明心学,因为出色的领导力团结了一批人而经商致富。在当地的一次严重饥荒中,他倾力救济而被县令赐匾褒奖,得到当地士绅民众的交口称赞,也有了“儒贾”的好名声。他的生意越来越大,做到举水河下游、靠近长江入口的黄冈团风镇。随着他在新的陌生地不断构建信任社群,他的财力也越来越雄厚。到年老时,他派遣仆人到江苏真州去贩卖食盐,偶尔也回到徽州整饬宗族,宴饮旧友。程豪总结自己的商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学习儒学。

经过众多文士与商人的共同努力,“儒贾”终于成为万历以后的一个流行用语,并对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儒家伦理与智慧也随着商业书、商人书的出版与流行,在实际生活中被扩散开来,成为塑造明清以来商业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 当代的“儒商”话语

迭至民国时期,“儒商”仍时不时出现于报刊文章及社会用语中,并没有消亡。上世纪三十年代,哲学家贺麟就曾提出过儒商、儒工等说法。即便经过五十年代的私有化改造以及后来的文化革命,这个词仍然留存于少数中国人的观念中。但是,总体而言,儒商观念已经成为一条隐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儒商”又开始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社会热词。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将“儒商”当作1992年出现的新词语选登出来,并认为“儒商”是当代人所造就的新词汇,就是指“书生经商”。这个“儒商”词汇,最初既不与儒商传统的历史记忆关联,也不与儒家思想在大陆的复兴联系,反而更像是某种失去历史记忆、却又有着心灵积习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儒商”一词,几乎作为某种赞誉性的世俗词汇在报刊杂志间流传。

这个社会热词的出现,主要是两种政治经济的因素促成的。1)早在1980年代末,国家就通过火炬计划,鼓励知识分子经商,将科技转化为商品;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体制内的大批现代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媒体人开始称呼他们为“儒商”。有趣的是,1993年,一部名为《儒商》的电视连续剧热播,所描述的就是一群下海经商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2)中国沿海各地大规模吸引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华商家族回国创业,这些保留着明清至民国商业传统的家族商人,也经常被人称为“儒商”。1994年暨南大学的潘亚暾教授举办的儒商大会,就是与东南亚华商的招商会合二为一的。

2000年以后,部分被媒体热捧为儒商的企业家陷入法律与道德的危机,儒商一词的热度略有降温,“读书人经商”意义上的“儒商”逐渐消退。历史学家、哲学家加入讨论中,通过钩沉史实、阐发意义,一方面帮助人们恢复对于儒商传统的历史记忆,一方面又注入新的哲学精神,期以实现儒商传统的现代转化。再者,很多草根出身的企业家,在经济上有所成就的同时,也开始有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追寻人生意义与社会认同、消费传统文化产品等多方面的需求。社会上也陆续出现了形形色色、以“儒商”命名的协会、俱乐部或研究中心。有的成为企业家接受继续教育、参与教育事业的平台,有的成为经营文化产品的企业性机构,有的则单纯地成为政治、商业、学术、媒体、文艺、慈善各界人士构建关系网络的平台。

近两年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就是政府大规模反腐败、反对官商勾结、并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这些举措正在震荡中国商人的心灵,追求可持续、和谐、同情、责任等价值的儒商理念也日渐得到更多的认同。在经济上,产业转型与新常态的出现,要求更加具有治理弹性与容纳空间的社会关系,来化解经济放缓带来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矛盾。因此在慈善、伦理及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投资,终将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猜你喜欢
儒商商人传统
海门籍儒商陆诚:在逐梦路上永远前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学者儒商吴炳新
海之圣开启直销儒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