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三本院校为例

2015-07-01 02:46华萍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景区教学方式教材

华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三本院校为例

华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目前三本院校景区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材理论深度不够,与相关课程雷同性太多;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内容体系缺乏整合等方面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明确旅游景区课程功能定位及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旅游景区自身管理特色;创新旅游景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

《旅游景区管理》 课程改革 存在问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构成的关键因素,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受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启示,在旅游管理专业1994级本科班中开课[1]。2000年以后,各个高校才开始开设景区管理课程,很多院校还是以专业选修课开设。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9年才开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并且是以专业选修课开设。其课程名称及教材各不同,有的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有的从规划的角度,有的从公司管理的角度,致使景区管理课程体系混乱,缺乏规范性[2]。

本文针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管理课程改革建设对策,注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景区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景区开发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人才的需求。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理论深度不够,与相关课程雷同性太多。

一方面教材理论深度不够。目前关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方面的教材延续着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模式,框架内容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加上“旅游景区”的字样,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层次,未能深入对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及不同体制的旅游景区采用有针对性的学习管理模式与营销方法等。以郑大西亚斯为例,自开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以来,分别采用郭亚军的《旅游景区管理》、陈才等的《旅游景区管理》、邹统钎等的《旅游景区管理》这三套教材,各有侧重点,如果以单一的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则满足不了现阶段景区对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相关课程雷同性太多。旅游景区管理教材遵循自身的理论体系,从景区概念、分类、产品等基础知识方面入手,但还是本着常识性介绍的层次,如旅游景区的分类、特征等这些内容在《中国旅游地理》、《河南旅游基础》《旅游学概论》等课程中已有大量篇幅的涉及,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应只是作为引言做简单的介绍或者是深入剖析[3]。并且真正关于景区急需的高、中、基层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入不足,移植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现象较为严重,并没有针对景区管理现状,体现景区自身管理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三本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纯粹依赖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教学水平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实践与教师的阅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而景区管理工作是由一些专业知识背景较复杂的岗位群体组成的,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景区管理工作。三本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但由于经费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缺乏景区实训实验室及景区实践基地建设,基本上围绕课本教材进行学习,学生缺乏景区管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性,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尽管旅游景区管理教师在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了景区的相关图片与视频,尽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景区,但是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空间想象而已,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应强度不大。比如以景区类型一章为例,该章讲述了主题公园、世界遗产、历史文化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内容,学生仅限对其概念的理解,要有更具体和形象的认知,需要学生深入不同类型的景区,亲身体验[4]。

(三)教学内容体系缺乏整合。

每位学者都是从不同角度设计教材内容,有的教材是遵循国外的体系和内容,例如邹统钎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有的教材逐渐和开发规划内容脱离,向专业的管理方向发展,例如李洪波、王昆欣等[5]。从目前的教材结构体系看,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实务部分及热点问题部分等三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或者绪论是对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相关概念的剖析、管理特征的描述等;第二部分实务部分,大多是模仿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体系,缺少景区管理的自身特色;第三部分关于旅游景区热点问题部分,各个教材涉及不多,而这恰好是反映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沿动态,并且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缺乏逻辑性的内在联系,彼此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较小。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旅游景区课程功能定位及培养目标。

从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看,《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所以很多院校把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选修课是不合理的,并且学分为两学分,周学时为两学时,这不利于旅游景区课程的讲授,需要把景区管理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学分为3学分,周学时为3学时。

针对三本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通过对景区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运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掌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规律、过程和方法、掌握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程序和技巧、熟悉景区人力资源和游客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流程、设计旅游景区的项目,最终提高学生景区经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景区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目前景区存在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旅游景区自身管理特色。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再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财务管理学等课程的泛泛扩展,而是突出自身课程的特色,以适应景区对现阶段人才需求为目标,针对景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设置课程内容。

旅游景区组织机构复杂,管理主体众多,涉及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因旅游管理属工商管理的学科,而景区管理课程大多安排第六或第七学期授课,所以学生在学习景区管理课程以前都学过《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6]。所以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课程,尽量简化,突出其应用性,如旅游景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都已学过,可以策划一个关于河南旅游景区的营销方案,让学生掌握旅游景区营销策划案的撰写及操作流程。而对于其他课程中未涉及的内容如门票经济、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旅游景区项目设计、旅游景区体验管理等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操性。

(三)创新旅游景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景区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采用课堂启发式讲授、案例讨论、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实践教学、校企交叉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1.案例教学方式

旅游景区类型众多,资源禀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在讲述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需要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程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如实证性案例教学、分析性案例教学、调研性案例教学等。可以是老师引导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2.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区讲授课程,需要配备很多图片和视频,如讲入门服务,要把目前我国不同景区的门禁设计给学生进行展示;解说系统建设,要把全国范围内设计好的和不好的标示牌对学生进行展示,包括不同材质、不同特色、不同语言,便于学生直观的学习;景区体验项目设计,还要为学生展示视频,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体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实践教学方法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对于三本院校说,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景区实地体验是很好的方式。

一是建设旅游景区实验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课程软件,结合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景区项目设计及管理流程的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建设景区实践基地。三本院校多与河南旅游景区合作,签订实习基地,根据景区不同状况,进行短期集中实习(黄金周或周末)或者长期实习(时间3个月-6个月),并列入教学计划。短期集中实习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景区资源、景区服务、景区产品、景区安全和景区解说系统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并善于发现各景区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长期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景区服务和管理,比如从事票务服务、从事解说系统的建设、从事营销策划等,真正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4.校企交叉培训

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走到景区给景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景区人员多数不是科班出身,文化层次低,对旅游概念很模糊,学生可以发挥知识优势,走到景区对员工进行旅游专业知识普及,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自身价值,增强专业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景区人员可以走进课堂给在校生教授实践知识。景区管理实践性很强,有些景区在营销上很成功,如河南的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有些在管理上很有特色;有的在项目建设上很有见地,可以以讲座形式邀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授实战经验。

[1]宋立本.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整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余敏.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6):61-63.

[3]张志宏.《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7):137-138.

[4]谢新丽.无缝对接诉求下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4-107.

[5]孟明浩等.《景区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改革初探[J].网络财富,2009(4):121-122.

[6]张志宏.《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7):137-138.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231。

猜你喜欢
景区教学方式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摘牌”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