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楚歆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心理课作为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培养身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断推动心理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心理课教学改革应当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载体,以项目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训为主线,以发展为重心”的原则开展教学教改。
本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实际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完善教材建设、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强调学生心理健康自助能力的形成,教师只需讲清基本原理、活动步骤与活动方法,重点围绕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使其自觉融入教育过程并充分体验领悟心理典型案例、心理游戏及心理情景剧等,摒弃传统的以说教和灌输式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以指导学生完成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并提高相应的心理技能为目标,用项目完成目标替代知识掌握目标,围绕项目设计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体验,从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心理调控能力的内部驱动力。
将心理课实训纳入教学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高职生普遍出现的心理困扰设计若干项目,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情境融入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心理调控技能,使理论和实践真正实现一体化。重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不仅仅是在使其免于心理疾病,更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
本模式概述之,就是打造一个平台:大思政平台;建设两个课堂:心理课第一课堂(主渠道)、心理课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的延伸及有益补充);夯实三大阵地:校园文化、以新媒体为主导的网络阵地、学生社区;完善四级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朋辈辅导员。在此基础上,推动心理课教学改革,效果将事半功倍。
教学内容只有紧密结合受教育对象最关心、最急需解决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体现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根据“90后”高职院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承受挫折、情绪调控、爱情认知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笔者主张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包含“高职生心理健康概述、高职生学习心理、高职生人际交往心理、高职生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逆境商与心理健康、互联网与心理健康、高职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八大模块内容。此外,笔者主张,在分门别类深入探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岗位)心理的基础上,将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所需的心理知识融入心理课教学内容,将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心理课教改一大特色。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与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高职生心理课具有积极性、体验性、情景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据此,其教学过程应当是“活动—感悟—分享—评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教学。
笔者总结出的“十步教学法”,就是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中介,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认知调整—巩固经验—内化经验—行为体验—感悟升华—形成品质。以体验式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法为例,教师创设主题情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指导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提炼相关心理知识,启发学生感悟和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情境矛盾和冲突。如在讲解“恋爱心理”时,引入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如何走出失恋阴影,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心理的释放和调适。
以“四促机制”推动教改,突破民办高职院心理课教改面临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瓶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双师化”、专业化的心理课教师团队。
第一,以经验促教改:以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说课比赛、经验分享等“传、帮、带”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第二,以学习促教改: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学习沙龙、业务培训,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念。
第三,以咨询促教改:通过循环督导,专家督导,集体探究心理课教学及咨询中遇到的疑难点,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咨询技能。
第四,以科研促教改:将心理课纳入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范畴,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加强研究,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域,推动心理课教改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强调实践环节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除心理课第一课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开展体验式教学外,还应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课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每年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广泛开展积极心理学活动,广泛采用团体辅导及朋辈辅导等形式,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质,使学生能真正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心理社团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电影评析、心理健康知识巡礼及心理健康报等,将心理课延伸为一种高职生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关注,实现立体化教学。
1.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立足点,教材内容体现“五性”。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知识性、理论性强,运用性、操作性弱,忽略了受教育主体的心理发展逻辑,以至于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为了使教材内容契合课程目标,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教材在编写上应符合“五性”要求。 (1)科学性:力求概念准确、原理正确;(2)通俗性:力求图文并茂,简明易懂;(3)启发性:力求推荐有启发意义的阅读文献与网络资源;(4)针对性:选取当代大学生最关心、影响最广泛、最急需调节的问题;(5)实践性:采用项目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一项目由主题、案例导入、基本观点、心理游戏、延伸阅读、课程实训等模块构成,强化实训。
2.以新媒体为切入点,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高职院校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全天候”、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覆盖功能,将其打造成多层次、广覆盖、重参与,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重要教育阵地。综合各兄弟院校心理教育网站建设情况,建议我院构建“自助模块+互助模块+咨询模块”相结合的心理网站。
第一,自助模块:设置心理常识模块,如心情加油站、心理小常识、心理美文、真情告白等栏目,创建视频形式的心理讲堂,推出在线心理测试,等等,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体验,主动关注内心成长。
第二,互助模块:设置心理论坛、心理聊天室,从而实现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在线或离线交流;实现对自助模块的有益补充,达到互助自助的统一模式。
第三,咨询模块:设置预约模块、咨询模块,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离线交流等方式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以配合教改深入推进。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助人自助与心理成长,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一个主要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
一是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
二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提倡学生自我评价,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团队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期评=形成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形成性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课堂表现、心理课实践活动和到课率;终结性考核则建议以开卷形式考核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机制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大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大学生心理课并非单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目的,而是要引导及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应当以学生“是否有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是否有自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愿望;是否有一定的心理维护和调适能力;是否有在不能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时主动求助的行动”作为衡量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严格实施教学督导制,将心理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施测、网络评教等方法与工具,并结合个别访谈、学生座谈会等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考察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的心理课教学体系及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以检测及时反馈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终建立教学反馈常态化机制。
[1]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2]杨琴,林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研究[J].校园心理,2012(8).
[3]郑海斌,苗军芙.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4]陈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