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勇军 周利玲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着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与结构失衡并存的矛盾,用工单位普遍感到高级技工荒。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的蓝领需求会越来越多,短期内技术工人用工荒的改善需要的不仅是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更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并积极开展。但就目前情况看,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深度合作模式和机制”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
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顺应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低碳和生态经济要求,是全省需要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必然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及优秀应用人才的培养,而九江学院光伏专业与旭阳雷迪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模式”的建设正是根据目前新能源企业的迫切需要而做出的有益探索。校企合作是使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模式的选择,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发挥的基本功能,就是使校企双方牢牢捆绑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所谓“订单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建立在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企业信赖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也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校企双方在此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通过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的“订单”,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人才。学生学习合格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企业指定考核的技能证书[3]。
2011年5月九江学院与旭阳雷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训基地,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拨一台价值26万元WPS—2000型少子、电阻测试仪给九江学院理学院,另外专门给出总价值上千万的铸锭炉和单晶炉供光伏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用,并在设备上挂上“九江学院理学院实习实训用”字牌。九江学院提供一间检测实验室安放公司提供我院的设备,今后还将继续增加仪器。
2011年11月—2012年6月,全面落实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实施。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第一届微电子专业(光伏方向)学生将进入“实训基地”实习。九江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的专场招聘会圆满举行,我系已有50名学生进入旭阳雷迪工作。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经过双向选择,大部分学生已在这些企业就业,光伏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经过企业的培养,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订单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和学校都是办学的主体,学校和企业都要按责投入。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一方面,九江学院将与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培养学生,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实现校企双赢。另一方面,九江学院将与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源于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本质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利益机制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基于互利原则实现合作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所体现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的结合点,即符合互利原则并能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这种机制建立的基本条件是学校与企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进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良性互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都会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因此,解决学校、企业之间合作的不均衡现象,关键要从内部入手。
(一)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滞后的矛盾。
2010年12月,九江学院与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微电子技术(光伏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其教师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效果更好。我们聘请委员担任或由委员推荐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熟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实用,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重点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产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吸取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校教材基础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专业能力培训。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使学生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减少招聘企业岗前培训投入的成本,解决市场需求和学历教育的矛盾。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应该是统一的,应更具有情景性与策略性,以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快速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样,课程实施采用的是真实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型到大型,循序渐进,完全实现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以岗位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是打破课程学科化取向的一种有效探索。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这些从工作过程中抽取出来的岗位能力和技能[4]。
(二)以“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产学研结合。
创建科技创新团队,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联合起来,为学校培养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队伍提供良好氛围。建立校内教师深入行业交流培训、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常规机制[4]。教师团队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等活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提供支持。
九江学院光伏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组员为教授5人,博士6人,硕士5人。后期合作的光伏企业将有5名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副教授加入本团队。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我院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教师。通过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组织兼职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2012年5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心。积极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专家委员会,依托高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实际、生产与研发紧密型结合的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对外开放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建立对企业激励机制。
企业有义务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国家应为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支付一定的机会成本,对于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对于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费用应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进行税收减免或抵冲税收。应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使用的管理,并引导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转向高职院校,密切双方关系和合作基础。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机制的核心需要依托一定的机构实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教育主管部门外,劳动、工商和产业部门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信息共享[5]。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应强化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自觉增强搞好职工教育培训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参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明确实行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
基于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大批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人才,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制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提高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1]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婕莹.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6(15):89,90.
[3]陈晓虹.职业资格培训融入高职教育中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0,21.
[4]陈素红,覃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9(8):45,46.
[5]杜世禄.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6A):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