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走不出家庭的娜拉
——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审视
张华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女学生”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新事物,中国现代小说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女学生”在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的笔下出现,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对其均有重点关注。“女学生”有被人误读和误解的一面,但她们自身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女学生”因为接受了学校教育,思想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当她们遭遇到现实中的困难时,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她们实际上无法在行动上跟思想保持一致,最终只能成为走不出家庭的“娜拉”。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这种审视,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味。
现代小说 女学生 现代新女性 娜拉
女性是古今中外小说中的重点描写对象。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女性开始进入学校。这时,女学生也开始在小说中出现。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不少作品中出现了女学生形象,如沈从文的《边城》、《潇潇》,郁达夫的《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庐隐的《余泪》、《或人的悲哀》,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家》的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离婚》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女学生或者为主角,或者为配角;或者因作者的有意关注而进入作品,或者为作者的无意关注而进入作品。她们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一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十会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当时有不少作家都创作出了与娜拉相似的女性。如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老舍的《离婚》中的马少奶奶。无独有偶,此二者都有女学生身份。
“女学生”是身份特征十分明显人物类型。她们是新女性的一种。她们在中国女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中国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的因素十分复杂。“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教育,才有可能使女性发生内在的、根本性的变化。而“女学生”就是接受教育中的女性。她们走出家门,来到学校读书,成为女学生。然而,女学生身份是否可以使女性彻底地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呢?中国现代小说的回答是:不一定。
五四时期,易卜生的作品在中国十分流行,原因就在于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全新的、现代的女性观。他的作品《娜拉》(另译为《玩偶之家》及《傀儡家庭》)颇受当时的中国已众的推崇。鲁迅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达自己的看法。鲁迅的文章题为《娜拉走后怎样》。他在这篇文章里指出:“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经济也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二
鲁迅的《伤逝》比较深层次地描写了女学生的命运。在《伤逝》中,作者并未明确指出涓生与子君在哪个学校读书。但可以推测,他们应该是在学校求学时认识的。子君的家境较好,涓生家境较差。学校为两个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认识的机会。小说还指出,涓生与子君最初在会馆中同居,后来才到吉兆胡同另租了一间房子。会馆通常是学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在破屋里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正是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子君毅然反出家庭,勇敢地与涓生同居②。与涓生同居时,子君的信念很坚定:“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③可是,随着家庭琐事的消磨,随着涓生被辞退,她的思想慢慢地发生了动摇。涓生也慢慢把她当成累赘。他和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他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以前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他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④。文艺并非万能钥匙,它作用于人的意识,人要与之发生共鸣,除了需要社会整体氛围外,还需要人的个人境况相辅。文艺对人的精神层面发生作用,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然而,人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也有高低级之分。人首先是生理、物质层面的需求,然后才能上升至精神、个体价值的实现等层面的需求。当子君因为有父母的物质供养而衣食无忧时,可以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但是,当她反出家庭,没有家庭的经济支援之后,她的生活陷入困顿。作为一个女学生,作为一个新女性,她经由教育接受了新思想。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局部性的,不全面,这种先进的思想对她而言,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当遭遇到现实中的困难时,她找不到解决方法。涓生能够正常工作时,她可以在家做“全职太太”,当涓生失业时,她将回到父母身边作为一种上佳选择。
鲁迅指出:然而,子君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涓生认为她所磨炼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⑤。涓生意识到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⑥迫于生存,涓生不得不再将重点关注生活,而怠慢了与子君的爱情方面。子君既没有工作,又觉得已经失去了爱情,于是只得回家。回家后不久即病死。
女学生因为接受了学校教育,所以拥有了一些新的思想,但因为她尚未从学校毕业,尚没有工作及稳定的收入来源,故此,她们实际上无法在行动上跟思想保持一致。设想子君正是在学校读书的女学生,她因为爱情而与家人决裂,家人于是断绝了对她的经济支持。而在某一天,她的爱人也离她而去。此时,摆在面前的路,跟子君应该毫无两样。可以这样说,鲁迅通过“子君”这个形象,对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女学生的命运进行了思考。
三
巴金的《寒夜》中的女主角曾树生也曾经是一个女学生。在她的人生过程中,也曾苦闷和彷徨。但她与子君有不同的人生结局。曾树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了银行工作。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她一度接受了上司的诱惑,并与上司以逃难为名一同出走。但小说的结局告诉读者,曾树生最后还是回到了她的丈夫汪文宣身边。现代的学校教育及经济上的独立,并不能够保证女性远离诱惑,培养女性的自立和自强之心,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可以说是《寒夜》关于现代新女性的形成的一种思考。相比较而言,曾树生比子君进步了许多。这种进步,既是社会在前进的体现,更是人类发展的趋势。鲁迅与巴金这两部写于不同时间的作品,通过对“女学生”形象的关注,很深刻地描写了这种进步和发展变化。
四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中,也出现了一个女学生形象。黄女士因为追求爱情,而在学校里与老师结婚,成为马少奶奶,并且因此与娘家断绝了关系。不料,结婚之后,丈夫竟然移情别恋而且离家出走。这时,黄女士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守着空屋,等着丈夫回心转意。小说中如此叙述:马老太太的儿子,那时节,是在中学里教书,娶的是个高小毕业的女学生,娘家姓黄,很美。结婚不到半年,马先生和同事的一位音乐教员有了事,先是在外边同居,后来一齐跑到南边去:“三四个月没回来,他,三年也未必回来!”⑦《离婚》中的黄女士之与马先生与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结局大不同。《伤逝》中,涓生也有悔过之心,但因为子君死去,终成千古遗憾。这不同的结局,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或许,在鲁迅1925年写作《伤逝》时,他对类似子君的女学生(女性)抱悲观态度。《离婚》是老舍于1933年暑期在济南完成的长篇小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初版,这时,事实已经证明类似黄女士的女性也可以有一个团圆的结局。而到了1946年巴金写作《寒夜》时,他已经看到了很多能够自立自强的类似曾树生的女学生(女性)们,她们的表现甚至比男学生们的表现更为出色。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出现的女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命运,应该来说,具有必然性。
五
一方面是客观再现,另一方面是作家们的有意审视。种种情况表明,女性成为女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只能说她们有可能成为新人,或许她们比传统女性更糟糕。人们不要因为女性成为了女学生而盲目乐观。事实上,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陷阱,这在以前和现在都如此。人们应当谨记:要从女学生成长到成熟的能够自主自立自强的现代新女性,中间需经历复杂的培养过程。当今,有关当代女大学生的不良故事频频现诸报端就是明证。文学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现代小说客观地表现了在中国女性在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的情形,再现了现代社会风貌的一角。从现代社会的育人过程看,“女学生”是现代女性成长和成熟过程中不能跳过的身份和阶段,故此,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审视,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53.
②③④⑤⑥鲁迅.伤逝——渭生的手记.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7,108,119,118-119,117.
⑦老舍.离婚.老舍文集(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8.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