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业朝
〔原文〕
龙嘘气成云①,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③日月,伏光景④,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⑤,汩⑥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⑦,信不可欤⑧!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⑨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
〔注释〕
①嘘气:吹气。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茫洋:此处通“徜徉”,指自由自在往来。 穷:达到尽头。乎:于,到。 玄间:青天。古人以“玄黄”分别代表天地的颜色。③薄:通“迫”,靠近。④伏光景:指龙驾着云常常可以遮蔽日月的光亮。 ⑤水:降雨,滋润。下土:大地。⑥汩(gǔ):水奔流的样子。⑦凭依:凭借依靠的东西。⑧欤:语气词,表感叹。⑨出自《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翻译〕
龙吐出气来化成了云块,云本来不会比龙更灵异。但是龙乘着这云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达青天的尽头,靠近太阳和月亮,遮盖住它们的光辉;可以感应产生惊雷闪电,神妙地发生各种变化;可以降雨润泽大地,使水在山谷间汩汩奔流。云也是很灵异的啊!
云,是龙使它得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就不是云能够赋予它的。但是,龙如果不能得到云,便不能神妙地发出各种变化。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
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龙自己创造出来的。《易经》说:“云从龙。”既然叫“龙”,云自然会跟从它了。
〔评析〕
本文以龙、云作比喻,包含了五层意思:龙嘘气生云;龙得云则变化无穷;龙失云则毫无灵异;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真正的龙一定会有云跟从。归根到底,作者是为了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龙”如果自己不创造出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或是不被识“龙”者发现被启用,就会像作者笔下的“千里马”那样,“骈死于槽枥之间”,失去了“龙”的价值。
刘备本是帝室宗亲,眼见皇权败落,素有兴复汉室之志,堪称“龙”也。可他一生都在为自己成“龙”创造条件。寄于曹操篱下时,为不让曹操发现他是英雄而被杀害,只得忍气吞声装傻,终日无所事事地种菜。为了得到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当曹操大军压境,被迫从新野撤退时,帶着全城的百姓,日行程不足二三十里,面对犹如虎狼般的曹军,终不忍弃之。当赵云冒着生命危险将刘禅从曹军里救出时,刘备本应喜出望外,可他却将儿子刘禅弃之于地,还说:“为小小庶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给众人的印象是将领的地位竟高于儿子。临终的刘表,将荆州托付给刘备,他是万辞不就。取西川时,庞士元本欲在酒席上杀掉刘璋,被刘备阻止,还对庞军师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终于成就了帝业,也就是真正的“龙”。
下面我们再看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在求学时期曾“粪土当年万户侯”,还无数次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志向不可谓不大矣。但在革命之初,他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可他每次遭贬,从不颓废,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及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每到革命进入生死攸关的时刻,总是他站出来指明方向,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说,毛泽东的成功,与他为自己创设了施展抱负的条件是分不开的。
上述两位都是成功人士,那么具有“龙”的素质,而不为自己成为“龙”创设条件最终没有成为“龙”的人有没有呢?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遗憾的是方仲永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还将他作为炫耀和赚钱的工具,“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也就是说,一个很好地“龙”苗子,长大后竟没有成为“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自己和父母没有为他创设成为“龙”的条件。人的天资再高,条件再好,如果不刻苦努力,“龙”则永远与之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