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瑜
我是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理科生,你问我是不是学霸?唔,我是应该还在努力成为学霸的路上。
说到期末复习,我想每个高中生都有一大堆的话想说,都会遇到不知道什么是复习重点的苦恼,都会面对成堆错题无从下手,也都会在复习了的都没考到、考到的都不会的时候感慨造化弄人。不过,读到高三,我渐渐发现复习不是一团迷雾,我们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积累和自律
理科生最容易忽视的科目应该就是语文和英语了吧,赶作业都赶不完了哪有时间对付这些短时间提高不了的科目。没错,语文和英语的确不是一道题就能搞定的科目,每次考试因试卷的不同成绩的起伏也很大,不像理科其他科目做出一道题就拿到多少分。但是,语文、英语占的分值并不小,放弃这些科目的复习一定不是明智的选择。既然考前肯定没有时间复习,那就将其放在平时。
因此,我会买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辅,专注于字音、字形以及成语。其他的学习累了的时候,或是数学、物理做不下去心烦的时候,就看看这些,翻翻字典,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这不用花太多功夫,也不需要特定的某段自习时间,也许是下课10分钟,也许是吃水果的时候。日积月累,效果就出来了。
英语也是一样,周末我会看看美剧,听听歌,英语的语感好像就慢慢出来了。在考前看英语选择题错题的时候,我有时没有时间去思考每道题细微的语法和时态,就利用英语早读时间把错题大声地读出来,这既培养了语感,也让我在写作文的时候有了充足的好句可以使用(因为选择题不就是从句套从句嘛)。
纠错
语文和英语急不得,而理科则是虚不得。我最重要的复习材料就是我的错题本。上面有老师上课讲过的例题、自己作业的错题以及自己课外做的教辅上的经典题型。
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有长有短,上课的时间有限,有些题目太长根本来不及抄,为了不浪费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我就只画图,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自己看得懂的方式标注就好了。在高一高二的时候,除了老师布置的习题,我会根据课程进度做一些课外教辅,当作平时的知识点复习,然后在考前就不再刷题了。因为本子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经典题目了,这比盲目做题效率高得多,也更有针对性。
当然,我也会遇到题目太多看不完的情况,所以后来我就在每次添加新错题时,把解题关键点或者是用到了哪个模型写在旁边,来不及全看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旁边的关键点来选择需不需要再做一遍。
心态
我讲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吧。初三的时候,我已经收到通知被保送学军中学。虽然不用参加中考,但是学校里的三模还是需要参加的。都说“月考月考,越考越差”。但这次三模我却考出了三年最好的成绩。我也没有比之前花费更多时间去复习,只是按照常规扫了一遍知识点,但就是没有去想考不好怎么办。对成绩没有纠结,对结果没有负担,反而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取得了好成绩。
而相反的,进入高中后竞争压力变大,说不在乎成绩那是骗人的。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原来各校的佼佼者,在考试前我就一直很担心考不好怎么办,特别是高二下学期,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而一焦虑就复习不下去,更多的时间浪费掉了,陷入了恶性循环。临考前的晚上我告诉自己休息半小时就开始复习,结果一睡就睡到第二天。心怀负罪感,惴惴不安地考试,果然考出了很烂的成绩。
这让我明白心态有多重要。考前的一两个月,适度的紧张我觉得很正常,担心考不好也许还是一件好事呢,因为这可以激励我抓紧时间好好学。而临考前,最好还是不要去想没发生的事情了,与其去想后果,还不如想想哪些错题还没看呢。我把考前的几天安排列了一个时间表,哪门课什么时候复习,复习哪些内容,越具体越好。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每一个完成的任务都是额外的收获啊。
很多人说,复习经验都是成功者事后总结的,所以跟着有经验的老师、优秀的同学一起复习,学习他们的方法,说不定就对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