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未雨绸缪”,凡事都应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我们的职业与人生规划也是如此。过去,职业与人生规划是大学里的课程;现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同学们在高中就要着手进行规划了,了解自己的爱好、特长,想想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职业。这不仅关乎选考科目的选择与高考志愿的填报,更关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2015年2月28日,是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报名现场确认的第一天。在现场维持秩序的保安中,中国美院网络游戏专业2014届毕业生余子豪被人认了出来。
余子豪当年是以专业成绩第二的名次考上美院的,并且学习一直不错。老师倪镔评价他“是块做网游设计的料”。网游专业是眼下美院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率很高,余子豪却选择留校当保安,这让倪老师很是不解。
关于自己的选择,余子豪说,从大三开始,他发现自己对网游设计没兴趣。他说自己从小喜欢看书,还会写小说,大四上学期,在一本书中读到“永远青春,永远热血沸腾”这句话后,有所触动,觉得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于是决定留校当保安:“学校里氛围好,去图书馆的大多是勤奋的学生,可以鞭策自己。”在余子豪的计划里,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等攒够了钱,他就去骑行中国。不过,这些都是短期计划,未来他还是希望从事与艺术、文学相关的工作。
对余子豪的选择,有人认为是大材小用了,有人觉得他辜负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更多人则表示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份工作都有其价值,各人有各人的前途规划。”
还有人由此指出当下学生在人生、职业规划上的不足:“父母和老师只教育我们要成为更优秀的人,却鲜少问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怎样才算实现自我价值。”
其实,像余子豪这样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或者与自己的设想有差异,中途改弦易辙的人并不少。
比如,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进入香港大学才一个月便退了学,原因是港大教授的课程与她所认为的中国古典文学并不一样。复读一年后,刘丁宁考上了北京大学,开始在未名湖畔追寻心中的国学梦。
又比如,曾是青海省高考理科前五名的周浩,2011年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退学,进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周浩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而北大生命科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自己。
这些例子说明,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规划职业、规划人生是何其重要。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课改,采用“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高中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适合的专业,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找寻自己的职业志向。